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可可西里归来的“播种机”

发布时间:2002-12-09来源:作者:6856

最近环保志愿者冯勇在青海可可西里不幸遇难。奔赴千里之外捡拾垃圾,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一位曾在那里工作的浙江女志愿者,用自己不懈的努力,提供了答案——
    
    让关注环境成为一件自觉的事
    从11月到12月,因为不久前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归来,浙江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梁清华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被一场接一场的环保讲座占据了,但她一直非常耐心,一直很坚定。她说:“我愿意做一架播种机,让可可西里成为环保的一个支点。从这一点延伸,让关注环境对更多人而言成为一件自觉的事情。”
    
    今年5月,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梁清华作为全国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成员参加了杭州的招募工作,并顺利成为志愿者之一。暑假里她乘了55个小时的火车,到了空气稀薄、即使不活动也消耗相当于平地上背30斤大米能量的地方,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一起生活,体验了高寒、缺氧、少水、大风、烈日对生命的挑战;参与监督保护站执法,向青藏公路的修复者、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保护区内的牧民、青藏公路沿线的商住户等进行宣传;还有收集、处理垃圾等等。
    
    把在可可西里捡垃圾的感受带回来
    “在原来号称无人区的可可西里,它的安宁和洁净正在被机器的轰鸣和人类的喧嚣打破。面对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当地的保护者们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这是梁清华的真切感受。志愿者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捡垃圾。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很明显。青藏公路补给站二道沟就由于住户的增加,造成污水、垃圾遍地。引人注意的还有被称为“高原上的牛皮癣”的鼠兔窝。因鼠兔的天敌沙狐减少,大自然的生态链遭到破坏,大量繁殖的鼠兔在脆弱的草皮上遍地打洞,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沙化。
    
    从高原回到江南,这位环保主义者在讲座中提到最多的是“少制造垃圾,就是在为环保做事情”。
    
    她说,可可西里需要保护,因为那里的环境支持系统太脆弱了。在人口高度密集的浙江,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样重要,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
    
    西博会的美食节人山人海,但是像梁清华这样有“心痛”感觉的可能不多:遍地的塑料碗、塑料袋,让她觉得非常遗憾。这些东西在一般人眼中是“方便”的代名词,梁清华却一针见血地说:“这是在制造垃圾!”
    
    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以后搞类似活动的时候能不能把对环境的影响考虑进去?比方说提倡用干净的树叶包食品,不是既别致又环保吗?”
    
    在梁清华和浙大绿之源等环保组织的倡议下,浙大的几个校区最近开始了“拒绝一次性餐具”活动。“我希望大家用这样一种方式支持可可西里。”梁清华在每一次讲座上都这样呼吁。
    
    在环保的天平上加一个砝码
     1996年7月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来到浙大工作,梁清华说自己一来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宁静与绿色。慢慢地,她看到人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拥挤。梁清华开始认识到,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而环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于是她加入了环保组织,希望做些事情。
    
    志愿者活动期间,梁清华发现,可可西里管理局的干警们在执法过程中面临很多法律问题,于是这位浙大法学院的老师想联系一些同行,成立一个可可西里法律援讲团。
    
    有机会去可可西里参加环保工作,梁清华觉得自己很幸运。这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环境是一个有机体,环境问题从本质上没有空间距离,可可西里并不因为离浙江千里之遥就不值得注意。从生态来讲,可可西里是长江的发源地。在长江源纪念碑前,唐古拉乡的一位干部对梁清华说:“保护长江上游,受益在中下游。”然而,那里的源头活水已经在萎缩,并且变得浑浊。如果长江源悲歌一曲,长江之歌还会那样嘹亮吗?
    
    “当然,关心环保,并不一定要去可可西里。我们可以做的很多。”她说最愿意到中小学去讲座,“让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具有关注环境的意识。”
    
    “你每做一件事情,都能在环境保护的天平上加一个小小的砝码。”一拨又一拨的听众记住了梁清华的这句话。(冯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