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勤奋成就皇家博士勤奋努力

——记新西兰皇家科学院东阳籍科学家应旦阳

发布时间:2004-03-29来源:作者:7983


    没有事先约定,也没有刻意安排,采访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应旦阳博士纯属偶然。不久前,应博士回家乡省亲,东阳市化学学会和化工制药行业协会盛情邀请他作科技报告。报告会间隙,应博士欣然接受了笔者采访。
    
    国内事业有成靠的是勤奋
    
    今年40岁的应旦阳是东阳市佐村镇上林口村人, 1978年从巍山中学考入浙江大学化工机械专业。4年勤奋苦读,应旦阳取得了学士学位。当时我国西部地区条件相当差,许多大学生都不愿意到那里工作。1982年大学毕业时,以应旦阳的成绩和条件,完全可以留在杭州等条件较好的城市工作。但应旦阳认为,兰州有一家全国惟一的专业对口的研究院,在那里可发挥自己的专长。于是,他毅然要求分配到化工部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工作。
    
    应旦阳从事的是化工装备技术研究开发。刚到研究院那年,他就有幸与别人合作承担了5项国家“七五”、“八五”计划攻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1982年至1993年,是应旦阳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他先后获得1项国家重大装备科技进步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3项研究院科技进步奖。
    
    通过10来年的奋斗,当时已担任研究院下属一家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的应旦阳可谓事业有成。但他是个不太“安分”的人,他思忖着要到国外去学习先进技术,学有所成后再回来发展。于是,1993年,在别人不解的目光注视下,他登上了飞往新西兰的飞机,开始在新西兰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外能够成功靠的还是勤奋
    
    应旦阳是幸运的,从一切从零开始到戴上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科学家桂冠,只经历了7年时间。但与大多数出国谋求发展且获得成功的人一样,幸运的背后,应旦阳经历了不少艰辛。应旦阳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国外之所以能够立足,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靠的是勤奋和努力。”
    
    在新西兰哈密顿市机场出口,提着两只旅行箱、举目无亲的应旦阳望着眼前完全陌生的人流和车流,不知该抬腿往哪儿走。这时,在飞机上曾受过他照顾、到哈密顿探望儿子的一对老年夫妇邀请他到儿子家暂住。为了生存,第二天,应旦阳就上街找工作。几天后,他在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打杂的活,才算解决了吃住这些基本生存问题。
    
    3个月后,应旦阳又在一家铝合金公司找到了工作。他从基层工人干起,一段时间后调到公司办公室帮助管理,进行计算机管理软件开发。应旦阳很快就开发设计出了一套网络管理程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由于才干出众,进公司5个月后,应旦阳坐上了经理的“交椅”。
    
    跟铝合金打交道不是应旦阳出国的初衷,但苦于一直没有新的机会,应旦阳只好边干边等,一干就是5年。1998年,应旦阳再也等不住了,辞了职一心攻读博士学位,寻找机会谋求更大的发展。
    
    应旦阳一边潜心攻读,一边撰写学术论文,两年时间,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共发表了10多篇有关新材料开发领域的学术论文。
    
    机会总是为勤奋的人准备的。2000年,应旦阳获得博士学位不久,新西兰皇家科学院招纳贤才,应旦阳凭着他的实际能力和那10多篇极有见地的学术论文顺利叩开了科学院的大门,走进了新西兰最具权威的科学殿堂。
    
    畜牧业是新西兰主导产业之一,围绕该产业进行的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是科学院的主要工作内容。应旦阳主要从事生物工程技术当中药物控制释放技术、生物材料、纳米新型复合材料等的研究开发。药物控制释放技术可有效控制动物寄生虫,防病治病,促进动物健康生长。生物材料技术可应用于人体骨头、心脏等的再生和修复。应旦阳的两项骨头修复材料技术已申请了新西兰国家专利,该技术应用于医学上可进行人工关节移植,增强结合强度,缩短治愈时间。目前,应旦阳与其他科学家共同研发的缓释药物技术已被转让给工业界,第一代产品已实现商业化运作,现正在研发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同时,应旦阳研究的钛基纳米复合材料技术获两项专利。该技术对航空航天、汽车、化工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可大大提高材料高温抗氧化和耐磨耐腐蚀性能。
    
    为了报效祖国仍在勤奋努力
    
    出国后从没回过东阳老家的应旦阳,这次回来的第一印象就是感到家乡变化太大了,城市建设、工业经济发展很快,这使他感到由衷高兴。
    
    三句话不离本行,应旦阳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化工医药行业。他认为,东阳化工医药行业的工艺发展很快,为将来产品转型、新产品开发等打下了基础。要做大做强化工医药行业,还要在提高技术开发层次上再下工夫。应旦阳表示,如果家乡的化工医药企业需要帮助,他会竭尽全力牵线搭桥,当好参谋,利用国外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事情,以报答哺育他长大的家乡。
    
    当问及是否想回国发展时,应旦阳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要回国,是祖国培养了我,我一定会回来报效祖国。”目前,他正在抓紧学习和科研,同时积极寻找机会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科研技术和资源优势。待到条件成熟,他将举家回国,尽自己所学所长,为祖国建设出力。    
    
    (胡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