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一国两制”花开香江——张浚生回忆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发布时间:2004-07-26来源:作者:8139

  
    2004年7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紧一阵慢一阵的蝉鸣声。
      
    蝉鸣声处,七拐八绕,就上了行政楼三层。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门上写着四个字:党委书记。
      
    这块与其他任何办公室相比都不显眼的牌子,跟着他的主人已近7年,几乎和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同龄。1998年春天,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香港问题上实现不久,一直在为香港回归前线战斗的张浚生,回到阔别13年的杭州,就任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合并组建的新浙江大学筹建组组长。不久以后,又成为新浙大党委书记。
      
    6年春秋过去,转眼就到了2004年的夏季。接受记者采访前的一天,他刚刚完成了浙江大学新旧党委书记的交接仪式。这自然不能与他7年前在香港参与的中英政权交接仪式相比。但作为参与者和见证人,之江岸边的一幕与香江之畔的场景,同样令人难忘。
      
    香江之畔1997年历史时刻的头天晚上,来香港参加庆典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对当时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周南和张浚生等人说:“你们生逢其时,能亲自参与香港回归的伟业,可以说死而无憾。”
      
    这也正是张浚生的心里话。7年之后,杭州求是园中,张浚生依然充满虔诚:“感谢邓小平。我的确对他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言谈之间,不时见他泪光闪烁,令人动容。
    
    春天的记忆 第一次见到小平
    
    “小平同志讲话是非常朴实的,就是有稿子,讲话也是非常朴实的。”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文革后中国科学家迎来的第一个盛会。这次大会的召开不仅使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它也是中国开始进入新时期历史变革的标志。
      
    这一年,张浚生41岁。任教于浙江大学光学机械仪器系。
      
    幸运的是,他作为浙江大学惟一全国科研先进单位的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最早最快地领略到这股科学的春风,并且见到了小平同志。开幕式上,小平在主席台上一出现,全场掌声雷动。小平说:“现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们大家都感到高兴,全国人民都感到高兴。”会后,邓小平接见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笑容可掬的邓小平紧紧握住了数学家陈景润的双手。
      
    “小平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他讲话是非常朴实的,就是有稿子,都是非常朴实的。”事隔26年,张浚生仍然一字不落地记得小平的开场白。
      
    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石破天惊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造就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小平同志的话语,小平同志的思想,让张浚生和全国的知识分子如沐春风。“这次讲话,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科学教育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此后,张浚生亲眼见到,受小平的感染和鼓舞,许多老科学家在离开岗位多年后重新着手科研,而那些十字路口面临选择的青年学子,则沐浴着这股科学的春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科学强国的道路。“小平对科教非常重视。他曾经说,愿意为此当好大家的‘后勤部长’。
      
    1998年,我在香港工作13年后,已经超过60岁了,愿意重新回到浙江大学筹备四校合并,可以说,这种深刻影响在1978年科学大会时就建立起来了。”张浚生这样袒露他的心迹。
    
    香港问题 “铁娘子”撞上“钢汉子”
    
    “香港问题的解决、香港的回归,一直是小平同志最关注的。香港问题最早与英国人谈的就是小平同志。”

    
    香港问题是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开创了可行之路。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张浚生绝然想不到自己两年之后会与这件事扯上关系。
      
    “香港问题的解决、香港的回归,一直是小平同志最关注的。”坐在求是园的办公楼里,今天的张浚生回忆说,“香港问题最早与英国人谈的就是小平同志。”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当时,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岛战争,从阿根廷军队手中夺过两国争议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一仗不仅打出了英国的威风,也使世界对英国刮目相看。
      
    “女首相呀,领导一场战争,并且打赢了,非常神气。所以,铁娘子挟着获胜的余威,就到北京来谈香港问题了。”说到这里,张浚生忍不住笑起来。2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被誉为“铁娘子”和“钢汉子”的两位主角闪亮出场。撒切尔夫人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
      
    邓小平回答说:“是呀,英国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这第一声问候中,整个世界都听到了“铁”与“钢”碰撞的声音。张浚生解释说:“当时撒切尔夫人来北京,实际上是谈香港的归属问题。来之前,她精心地研究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历史上关于香港,有三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永久割让香港岛,《北京条约》是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是租借“新界”(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九十九年,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满。她坚持三个条约有效,意思是前两个谈都不用谈,只谈第三个。”
      
    针对撒切尔夫人的言论,邓小平庄重严正地说:“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第二个问题就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撒切尔夫人毫无思想准备,警告说:“中国现在宣布收回香港,要是出现混乱怎么办?”邓小平说:“只要管理得当,相信混乱不会出现。假如真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中国政府就勇敢地面对这场灾难。”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这场会谈,比预定的一个半小时多出了50分钟。一切都出乎撒切尔夫人的预料,以至于她出来时走下人民大会堂的台阶,受到一名荷兰女记者追问,心慌意乱,一脚踩空,手袋也跌落,整个人突然跪倒在地上……接下去就开始了北京谈判。明确阐明“港人治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实际上,”张浚生说,“‘一国两制’在当时只是构想,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词。正式使用这个词是在1984年。”1984年12月19日,中国总理和英国首相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邓小平出席了签署仪式。香港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香江风云 对英斗争软不得
    
    “小平给我们明确指示:‘中英可以谈判,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另起炉灶’。”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生逢其时”,张浚生成为了联合声明草签后首批被派遣去香港工作的人员。1985年,张浚生告别妻儿,进驻香港跑马地皇后大道东387号新华社香港分社,先后担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分社副社长兼新闻发言人。开始了长达13年的香江风云。
      
    “联合声明生效后,开始的一段时间,中英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好的,总的来说是合作多于对抗,当时国际上评论说,中英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但是在1990年之后,特别是1992年之后,英国派了一个新港督彭定康,合作的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干扰,甚至遭到一些破坏。”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新闻发言人,张浚生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张浚生说,1993年中英就香港94年、95年区议案,立法会选举问题进行谈判。邓小平就给他们明确指示:“中英可以谈判,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另起炉灶”。
      
    “后来,一些事情我们确实另起炉灶。”——比如说提前成立了特区筹委会预备委员会,成立了临时立法会。
      
    同时,小平还给我们下了另一道指示:“对英斗争一点也软不得。”果然,新港督一来,就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搞他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行“三违反一对抗”:违反中英联合声明、违反基本法有关规定的精神、违反中英已经达成的谅解和协议,在政治上搞对抗。针对彭定康的发言,张浚生代表中方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击。摄像机的镜头在他面前不断地摇晃,照相机的闪光灯频频打在他的身上,无数次在记者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在港形象的张浚生口若悬河,举止儒雅,从未失态。他的笑被香港媒体称为“招牌式的微笑”。二三十个记者拥在他的身边,几乎要压到他身上,他仍然微笑着。香港民众对此十分佩服,离开香港前,香港中国通讯社特意送他一块字牌,上书八个大字:“缜密灵活,言多不失”。
      
    “这都是因为小平的指示呀,使我这个新闻发言人说起话来义正辞严,这么有底气。”“当时和彭定康针锋相对的交锋非常多吧?”“非常多。他当时明摆着不和我们合作,但我们主动找他合作。彭定康到香港的时候是1992年7月份,当时周南社长生病。8月份,他从北京病愈回来,主动去拜访他。9月份,周南和我在新华社的别墅里请他吃饭。
      
    那一天是9月18日,彭定康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赴宴。席间,周南和张浚生主动问他:“10月6日的施政方案中关于政改你准备怎么说?”他摸摸下巴朝着天花板说“没想好”。10月6日要作的报告,到9月18号还没有想好,明摆着,彭定康是不愿意告诉他们。到了10月6日的上午,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一位副社长去拿彭定康的讲话稿,彭定康不给,说还没印好,只给了一份提纲。“他讲假话。下午要讲的,上午怎么可能没印好?”
      
    而事实上,英国驻北京大使馆已经把他的讲话稿以中英文本传给了中国外交部。按照惯例,彭定康作完施政报告后,必须要和外交部和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去沟通一下。后来港澳办鲁平主任严厉批评彭定康,说他是历史的“罪人”。彭定康从北京回来,马上在香港公开表示,说他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谈。针对他的谎言,张浚生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被记者围堵在墙角,历数8月、9月、10月中方有关人员和他谈话的事实,指责彭定康毫无诚意。滔滔不绝15分钟,一时之间,香港民众都惊叹张浚生的好记性!张浚生说:“当时,根据小平的指示,我们在前线和英方斗争,斗争的目的还是争取合作,为保持香港的平稳过渡。”1993年,《邓小平文选》三卷已经编好,准备公开发行。小平要求中央办公厅把《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这一篇提前发表,他说:“支援一下前线的同志。”9月24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大振前方士气。说到这里,张浚生感慨万千:“当时真是激烈。彭定康上午讲,我针锋相对下午讲,他下午讲,我就晚上接着讲。有一次彭定康通过一官员传话,说希望‘张先生少说他两句’。我也请他转告彭定康先生,我的态度很明确,他不讲,我也不讲,他讲了,我不能不讲。”
    
    欣慰中的遗憾 没有小平的回归庆典
    
    “香江风雨十三春,夙心夜寐历艰辛。喜迎珠还欣归去,不辱使命赖指针。”
    
    香港,中国的香港,弹丸之地,曾经名不见经传。
      
    斗转星移,百年沧桑,弹丸之地成为繁华都市、东方明珠。多少中国人魂牵梦萦,有朝一日要收回香港,并且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香港下了一场瓢泼大雨,把中华民族150多年的耻辱洗尽。零点那一刻,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副秘书长张浚生站在主席台上,看着英国国旗降下来,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一同冉冉升起,激动的泪花夺眶而出。
      
    然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却缺席了。他曾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香港回归后走一走,看一看。”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大手笔。张浚生说:“小平同志带着遗憾走了,这不仅是他的遗憾,也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他与香港距离最近的一次,是1992年1月19日至29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巡,视察广东,他在广东和深圳方面人士的陪同下,来到皇岗口岸。在这里,他深情地眺望对面的香港。他的心愿未了呀,他曾对女儿说:香港回归祖国时,他要踏上这块祖国的土地,就是坐着轮椅也要去,哪怕是站一分钟也好。到那时,他将是93岁高龄的老人。
      
    就在1997年的2月19日,张浚生在北京参加外事会议,会上他要作香港回归的报告。发言前,张浚生穿过大厅,恰巧看到电视播出了小平去世的消息。一时悲从中来,热泪盈眶。人呆呆地走上了讲台,不能自已,一直坐在那儿哭泣。
      
    提到这件事,2004年7月21日求是园中68岁的张浚生再一次两眼通红,流下热泪。离开香港前,他曾经写过一首诗,“香江风雨十三春,夙心夜寐历艰辛。喜迎珠还欣归去,不辱使命赖指针”。他说,指针就是邓小平,就是邓小平的有关指示。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创造性的杰作,为世界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优秀范例。
      
    而诗,是他参与并见证了香港回归整个历程的写照。
    
    (本报记者 陈江) 200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