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前沿

古代鸟类如何飞翔?我国辽西1.2亿年前化石揭秘

发布时间:2004-10-22来源:作者:1319

现代鸟类飞行离不开长尾巴,古代鸟类只有一个不起眼的短尾巴,它们靠什么来飞行?昨天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揭开了谜底:在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一枚1.2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它除了短短的尾羽外,还保存有完好的腿羽——好像两个额外的翅膀,帮助小鸟完成各种飞翔动作。
    
    这枚化石保存并不完整,头部仅保存下颌等少量骨片,头后骨骼也仅保存腹面的一半,但它小腿外侧所保存的羽毛,却令科学家欣喜若狂。“这真是个意外收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福成、周忠和说:这枚鸟化石小腿上的羽毛,具有明显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弯曲的羽轴、长度达到胫跗骨长度的1/2左右。
    
    从复原图上可以看出,这排列在小腿外侧的8-12枚羽毛看起来有点怪异,在飞行上的作用远远不及前肢的翅膀,但科学家认为:这两个额外的翅膀承担“飞行操控器”的使命绰绰有余。
    
    从飞行起源演化角度而言,新发现的这枚化石进一步支持了科学家早在1915年就提出的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经历了“四个翅膀”阶段的假说。(许琦敏)
    
    原始“鸟宝宝”用爪破壳
    
    民间把壳中小鸡已成型的蛋称为“喜蛋”。近日在我国辽西地区,科学家发现了一枚弥足珍贵的1.2亿年前的“喜蛋”化石,有关鸟类胚胎发育的演化奥秘也随之浮出水面。
    
    今天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了这枚迄今为止年代最远、保存最完整的鸟类胚胎化石。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是一只临近出壳的中生代小鸟,它的身体蜷缩成团,头部很大,脚爪大而弯曲,已处于胚胎发育的最后阶段。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张福成两位研究员推测:这只鸟蛋原本安安稳稳地待在窝里,不知什么原因从树上掉入湖中,突然火山喷发了……由此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这个原始“鸟宝宝”虽然有牙齿,却没有现代鸟类专门用来破壳用的卵齿。也就是说,如果能顺利出生,它将不是用嘴,而是用锐利的脚爪来完成破壳功能的。
    
    “这枚罕见的‘喜蛋’,为鸟类胚胎发育的演化提供了迄今最重要的化石证据。”周忠和、张福成两位专家解释:鸟类胚胎发育分为早成性和晚成性两种模式。前者以鸡、鸭、鸵鸟等为代表,一出壳就能睁眼,全身披有绒羽,能够独立取食。后者以鸽子、鹰、麻雀为代表,出壳时全身基本裸露,不具备独立运动和取食能力,需要亲鸟长期的照顾和“教育”。
    
    此前多数学者推测,在鸟类的演化过程中,早成性鸟类首先出现,后来才出现了比较进步的晚成性鸟类,但始终没有十分确凿的化石证据。此次发现的这枚“喜蛋”属于早成性鸟类,印证了这一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