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鲍虎军:游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

发布时间:2005-09-05来源:作者:7227


    人物引擎
    
    鲍虎军,1966年生于浙江乐清,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1993年6月获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所负责的研究团队获得了首届国家优秀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现任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五”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专家组成员,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
    
    格言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研究工作的基石;二,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因为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没有快速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能力,迟早被淘汰;三,工程性强的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时,需要大量的实验性活动,所以动手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一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很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无法在科研上有突破,这是很可惜的。
    
    性格
    
    鲍虎军自称,他是一个个性内向的人,不大讲话,性子比较急,但对于工作非常投入,做事比较有效率。由于不大喜欢做实验,所以选择学数学,后来转而学习计算机图形学。很多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东西,他可以在计算机里进行模拟,以逼真的效果述说内心的想法。
    
    生活细节
    
    小时候,帮爷爷看店,每隔三四天和爷爷一块去15公里外进货,泥路很难走,爷爷在前面拉,我在后面推。这是童年的一种生活乐趣。
    
    高一时,一大帮住校生挤在一个大房子里一起生活,尽管那时的学习和生活比较艰苦,但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大家非常融洽和快乐。这段时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的家庭非常和谐幸福,家人料理了家里所有家务事,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我基本上没有管家里的事情。过去几年,我陪儿子活动的时间比较少,有段时间出差频繁,加上晚上加班,儿子对此都有意见。
    
    若在杭州,我每天基本上都去实验室,一方面实验室有一些事务要处理;另一方面,我需要自己阅读最新的研究文献,并与研究助手和研究生讨论研究计划,了解研究进展。
    
    荣誉
    
    中国计算机图形学2004杰出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合著《计算机真实感图形算法基础》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与国内同行专家合作,2002年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项目“虚拟现实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其实现”的资助,并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培养和合作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一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焦点访谈
    
    初三之前没有大学梦
    
    问:你小时候读书怎么样?
    
    答:我出生在温州乐清,老家在山里边,离雁荡山和海边大约20公里。我们村是乡里最大的村庄,那里有一所乡中心小学。在这所学校里,我从一年级一直读到初二。
    
    我从小喜欢读书,尽管在家乡学校成绩一直比较好,但由于条件限制,与城镇里的学生相比,差距很大,这从我的中考成绩可以看出。不过我家里对读书比较重视,尽管我母亲没有上过学,相对于20年前农村的教育状况,我的父辈受过的教育还是比较好的,他们中有多人是老师和基层干部。
    
    问:你从小是不是就有一个比较崇高的理想?
    
    答:说来惭愧,在初三之前我从来没有上大学的概念,只是幸运地考上乐清中学(高中部)以后,才有考大学的打算。
    
    我很幸运,就在我要上高中的那一年,乐清中学面向全县统考招生,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说实在话,我所在的初中水平不高,那时没有很多参考资料,也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样努力。
    
    我的分数刚好上线,当然中考成绩在高中班里是倒数的。由于我在初中阶段没有学过英语,我的中考英语没有分数,这给我的高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直到高考时,英语才勉强及格。好在高中期间,我遇到了一些很好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一直在想,如果那一年我没有上乐清中学,而是待在下面的学校,恐怕就难以考上浙江大学了。
    
    问:这么说,你今天的成就还是有一点运气成分?
    
    答:我们那时候读书很自由,读得上就读,读不上就回家,正因为这样,农村很多聪明的孩子没能上大学。一个人的成功的确需要一点运气,比如赶上一个好时候,或者碰上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好同事。但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除了运气,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程度。
    
    现在学生的压力太大
    
    问:你孩子是不是像你?
    
    答:我儿子今年10岁,下半年就是五年级学生了,成绩还可以,喜欢看书,动手能力很强。在物理和化学方面,他特别感兴趣,这方面的书也很喜欢读,最喜欢做的实验是电路。他可以作业都不做,待在房间里四五个小时搞一个复杂的电子作品。只是他不喜欢运动,希望他有所改变。
    
    问:那你是不是很支持儿子的这项兴趣爱好?
    
    答:他喜欢做实验,我不会干涉他,但他要把学习搞好,需要把基础打好。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关键是看他的基础和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
    
    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特别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成绩确实能从一个侧面衡量学生的能力,但不是惟一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太注重成绩了,各种升学都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这是当前教育体制下所有家长不能逃避的一个现实。令人欣慰的是,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吁下,现在已经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希望初中生们以后能不再需参加这种淘汰式、残酷的中考竞争,毕竟他们年纪太小了。
    
    问:就是说,现在的学生必须在兴趣与学习之间做出选择?
    
    答:兴趣很重要,学习如果没有兴趣,这样的学习是很痛苦的。理科通过训练可以把成绩搞上去,但文科一定要有兴趣,一定要从小培养,做到长期积累。现在的孩子很聪明,见多识广,但面临着比我们这一代更大的竞争压力,我们以前的学习方法在他们身上不一定行得通。
    
    我儿子才小学,就有很多课,除了语文、数学,还有外语和科学。每次假期作业,都是厚厚两本。我曾花很多时间研究小学数学,一方面对付儿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一些朋友的小孩有时问我一些中小学的数学题目。说实在的,有些题目是很难的,而且需要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来解答,不能用方程或其他他们没有学过的方法来解。我的感受是,不花时间是无法辅导他们的。
    
    身体透支不科学
    
    问:你是搞计算机的,主要从事哪方面的研究?
    
    答:我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研究和系统开发,这是一个数学、科学计算和计算技术相交叉的研究方向,属于计算机应用学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做计算仿真,把真实的世界表达和模拟出来。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做电影特技效果、三维游戏和各种复杂情况的模拟计算和仿真。
    
    问:这项研究有什么样的实际功用?
    
    答:打个比方,我们要在西湖边的某个地方建一幢大楼,就要从视觉上评价是否破坏周围的环境。我们不可能等建了楼再做评价,所以可以先拍摄或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在计算机中重构出周围的环境,并用计算机图形技术无缝地将所设计的模型融合到周围场景中,实现对设计方案的全方位视觉评价。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设计阶段保证设计方案选择的合理性,降低风险。所以,虚拟现实最重要的一点是逼真性和交互性,力求达到视觉、力觉、触觉和听觉等感官上的真实性和互动性。
    
    这个项目有很多应用,可以做相当高级的游戏,可以做飞机模拟器,可以模拟战场环境,还可以构造各种复杂的模型进行计算模拟仿真,以达到减少实际训练和实物实验次数,提高研制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问:你目前有什么新的研究项目吗?
    
    答:我刚开始研究一个项目,就是将几何建模、大规模数值计算、分析处理和显示融为一体,为产品的设计、分析和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服务。例如,重大装备的结构与隐身一体化设计和模拟计算等。
    
    问:听说计算机研究很辛苦,你是不是很拼命呀?
    
    答:是的。一般来说,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比较艰苦的,既需要脑力,又需要很好的体力。目前在高校中,老师们的工作一般都是非常繁重的,既要教学,又要搞科研,往往疏于锻炼身体,许多人以透支身体来换取工作时间,这是令人担忧的一个现象。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很少锻炼身体,现在比较注意劳逸结合,每周尽量抽空出去运动运动,放松一下。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工作习惯很重要,要避免身体透支现象。
    
     (本报记者 梁建伟/文 本报通讯员 周广利/摄) 20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