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20日讯 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日前齐聚北京平谷,实地观摩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历经7年不懈努力,培育成功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新品种和新品系,对我国科学家自己培育成功的、国际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至此,我国已经在水稻、玉米、油菜、大豆和棉花等五大作物中实现了三系配套,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研究是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典范,研制成功转抗虫基因陆陆三系杂交棉在国际上尚属首创,它在国际上首次攻克了棉花育种领域抗虫与高产难以结合的世界性难题,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一项重大突破。
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介绍说,棉花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由于始终未能解决细胞质不育引起减产的瓶颈问题,国内外三系杂交棉研究一直没有取得大的进展。从1999年起,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邯郸市农科院合作,开展了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的分子育种研究。三系法是指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的结合,在棉花领域实现三系配套,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制种同其它杂交棉制种技术相比,其成本一般可降低50%,制种纯度可达100%,制种程序简便,制种效率和制种产量高,有利于抗虫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该研究发现和找到了能促使恢复基因100%恢复育性的恢复加强基因,发现和找到了具有高配合力基因型的不育系,建立的“陆陆抗虫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体系”是以陆地棉为基础材料的杂交体系,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给三系创新种质材料增加了抗虫性的外源遗传特性。课题组目前已经将抗虫基因导入优良棉花品种,获得了抗虫性达90%以上的新种质材料和新品种(系)40多个,选育出一批比对照常规抗虫棉增产显著或品质优良、抗虫性强的新组合。我国第一个转抗虫基因的三系杂交棉新品种“银棉2号(sGKz8)”已经通过国家审定。
参加观摩会的专家们认为,我国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不仅保持了抗虫棉的特点,可挽回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工投入,保持品种原产量;而且,最大的优势是能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增产幅度一般达25%以上。目前,我国约有5000万亩棉田适宜种植杂交棉,若按此推算,每年可新增皮棉80万~100万吨,也就是相当于新增100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亦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长江流域棉区。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体系在国际上首次创建成功,将大幅度提高棉花单产,促进棉花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潘锋) 200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