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给宇航员一只“护身符”

——访浙大电机专家林瑞光教授

发布时间:2005-10-11来源:作者:5454


    10月8日,他在北京航天城,欢送“神六”航天员出征酒泉。作为我国载人飞船生命保障系统关键设备的项目负责人,他的心情和去年欢送“神舟”宇航员杨利伟出征一样,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期待。
      
    12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设计提供的设备,成功应用于“神州”二号、三号、四号、五号,而今在即将发射的“神六”飞船上,他负责提供的10多套装备,早已静静地等待着最后的倒计时检测,将接受再一次的飞天考验。
      
    他,就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林瑞光。昨天下午,记者在浙大电气学院的办公室里访问了他。
      
    小箱子里的‘秘密’
      
    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他和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合影,也有与“神五”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的合影,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谈起。林教授说:“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杨利伟在出征仪式上是穿着宇航服的,但他手上始终拎着一个小箱子。这个小箱子里装的就是我们的‘秘密’”。
      
    这个小箱子其实是套便携式的动力系统。宇航员穿上宇航服后,就像进入了一个全密闭的空间,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不能自由地散发开去,如果没有外在的动力系统启动空气循环装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就会成为有毒气体,让人窒息。
      
    这仅是一个小小的实例。载人飞船上的生命保障系统研制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林瑞光和他的同事们在10多年时间里,一直致力于研制飞船生命保障系统的动力装备,简称“风机”项目。
      
    值得信赖的团队
      
    今年67岁的林瑞光教授,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专业,留校任教至今。他所在的是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研究所,今年申请到了航天电气及其控制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这让他很欣慰,培养航天事业的“二代”科学家团队,是他这一代科学家们的责任。他说,在他工作的课题组里,这12年的岁月的确是一言难尽。有的研究员在除夕夜晚6时,人还在万里之外的设备检测场;有的科学家病倒了挂盐水,刚拔了吊针头,又一头钻进了实验室。因为,大家都非常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生命保障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中的一项最基本工作,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危及宇航员生命,成为历史的罪人!
      
    技术早已过关
      
    林瑞光拿出一个飞船模型,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起了载人飞船生命保障系统的具体功能:在返回舱和轨道舱里制造出模拟的地球环境,让宇航员能像在地球上一样吃、住、活动,需要一套严密的仪器系统来保障,而该系统的“动力源”是由他们提供的。
      
    他说,“神五”飞天时,一个宇航员在空中呆21小时;此次“神六”飞天,两个宇航员在空中呆5天、119小时,但其实,他所在课题组研究的动力系统早在“神五”发射前,就以超过“神六”飞天的超高标准来设计、运行和检测。当初,杨利伟上天时就在返回舱里活动,轨道舱里的动力系统没有启用,这次终于要全派上用场了。
      
    安全着陆心才能放
      
    有件事让林教授很遗憾,去年“神五”飞天时,他本想在发射现场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可听说有现场直播,他就准备回杭州观看,谁知央视现场直播临时被取消了,而他的行程已不能更改,这成了他一大遗憾。他说,虽然,目前设备早已经过了数以万计次的检测,是能拍胸脯说没问题的,但从北京回杭州的这几天,他还是天天和北京航天城保持热线联系,询问进程和设备情况。他说,对社会上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也许只关注“神六”飞天的一刹那辉煌,而他的心会一直和飞天的5天进程时刻相连,因为,只有宇航员在太空5天后安全无恙地飞回着陆,他和课题组的使命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他期待“神六”安全着陆这一辉煌时刻的到来。
    
    本报记者 王慧华  200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