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院士激情演讲:成名要趁早

发布时间:2005-11-04来源:作者:6633


    巴德年院士日前在浙医二院第一期综合学术论坛上激情演讲“诺贝尔奖与青年科学家”。他说:时代在前进,青年人在科学上要有批判精神,要有自己的鉴定,要自信、自律、自强。
      
    科学英雄出少年
    
    巴德年院士回顾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100多年来的历史,指出获奖者在做出划时代原始性创新的年龄多在20至40岁。而获奖者年龄2/3都在40岁以下,他一再强调这些奇迹来自一群年轻人的创意。如:中国的李政道31岁获得诺贝尔奖;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时,沃森25岁,克里克35岁;胰岛素的合成技术,则是由一群大学一年级学生所完成的。
    
    巴德年院士提倡尊重老专家、启用年轻人是同样道理,应同样对待。他希望年轻人在科研中要发扬团队精神,要重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十几年来,他的人生座右铭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
      
    在座都是我的圆梦人
    
    巴德年院士有一个美好的梦。他说:“在2000年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典礼前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我的女儿开车送我去首都机场的一号候机室,等候一架从瑞典飞来的班机。机上乘有刚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第一位中国人。当这位学者走上云梯的时候,包括政府领导在内的所有人都纷纷起身迎接。而他却直奔过来,把鲜艳的花束给了一位老者。在场的人都惊诧地打量这位老者。当得知老者是这位学者的老师的时候,在场政府领导赶忙说:‘很好!很好!尊师重教!’此时,全场一片掌声、笑声。我也就在掌声中惊醒来了。”
    
    巴德年院士他相信随着他的学生越来越多,圆梦的机率也越来越大。他语重心长地对与会的医务人员说:我相信在座的会为圆我这个梦而努力!此时他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相关连接:
    
    巴德年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IOM)外籍院士,2000年成为跨学部的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参赞等,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本报通讯员 余宁宁) 20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