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我怀念杭州那是我成长的地方,人生的出发地

发布时间:2005-11-30来源:作者:11148


    ■导读
    
    古人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我虽不是杭州人,却也深感如此,我出生在江苏,但青少年时代几乎全是在浙江生活、学习,尤其是在杭州的时间最长,从1953年到1968年,除有四年在湖州外,全在杭州,所以对杭州情有独钟。至今,我虽到过不少国家,国内也去过很多地方,但仍感到除自己的故乡外,杭州,是最值得回忆的地方。
    
    我在西湖小学读了三年
    
    1953年夏至1957年夏,我在杭州一所部队干部子弟学校——西湖小学读完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那时国家刚刚安定,部队的任务仍很繁重,且很多驻扎在海防边疆,为解决他们的子女的读书问题,全国办了几所这种学校。学校地处玉皇山脚下的长桥旁边,离西湖不远,出校门向南是玉皇山,向北经南山路可进城,向西则是长桥、净慈寺,向东可以翻过万松林去南星桥。学校是新建的,条件很好,有礼堂、操场、教室、宿舍、食堂、花园等,甚至还有一个小动物园。
    
    小学几年,全是住校,同学们来自各个地方,他们的父亲或母亲都是军人,因而,学校里也充满了军营色彩。我记得老师也有不少来自部队,每个班除有班主任外,还有管生活的阿姨。大家过的是集体生活,同一时间洗澡、同一时间换衣服、统一校服。那几年,大概是我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几年了。
    
    我“一条杠”也没戴过
    
    记得教过我们的有语文老师朱寿同和邬思珍、算术老师王志孝、生活老师闻仙云等人。朱老师是我们班主任,后来去清河坊一所中学教书了。我在文革前后及出国留学回来后都在杭州看过他,文革时,有一次外地来了两个同学,我们57班的部分同学还在他家聚会过一次,吃面条。小学时,我方方面面表现平平,就连男孩子在一起玩“官兵抓强盗”之类的游戏,也只能是最小的喽喽角色,好像在少先队连“一条杠”也没带过,唯一有点优势的是画画,但也比张潮、王晓明同学差,同学中最有名气的大概就是林彪的女儿林豆豆了。
    
    小学毕业时,班里同学商量要给学校留点纪念,就集体动手在小动物园旁边,修了一条用石子铺成的“百花路”。这一班的同学后来当兵、上大学、下乡、支边等等都有,四年的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玩耍,虽已隔几十年,有的后来见过,有的至今不曾再见,但仍时时想起他们。1987年有一次出差到杭州,由王晓明同学做东,部分同学曾有一次聚会并去看望了朱老师。据我所知,晓明是同学中生活最为坎坷的一人,完全靠自己自学与努力成了一名画家。遗憾的是,如今,我们的小学校已不再存在,已成为一所师范学校的校址。
    
    我是杭四中的走读生
    
    1957年夏小学毕业,我考入杭州四中,一所质量很好的中学,尤其是它的初中部。当时怕考不上住校生(名额很少),就考的走读生,当时家里在杭州并无亲戚,我就住在父亲的老战友叶伯善伯伯家。他当时是我父亲部队的政委,他母亲(我叫她奶奶)住在离杭四中不远的蕃薯巷。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院子、那个楼,奶奶一家对我很好,照顾得也很周到,住了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就住校了。一同考上杭四中的有好几个小学同学,分在同一班的有杨肖陵、李金忠等几个人。
    
    那一年里由于年少时间又短,只记得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姓吴。印象最深的事是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下乡采茶,稻田里捉田鼠、捡麦穗,上城隍山用脸盆抹上肥皂水网蚊子,大轰大嗡地赶麻雀……
    
    小学四年加初中一年共五年的杭州生活,使我享受到了这人间天堂的幸福,我们曾在湖上划船、用竹竿挂上线到湖边钓虾、去郊区远足、野餐、过夏令营、用每周发的两角钱去吃两分钱一只的萝卜丝油墩子、五分钱一碗的鸡鸭血汤或者一把小核桃,看露天电影《夏伯阳》、《牧鹅少年马季》和童话故事幻灯片等等,为扩展知识,还去富阳的农场参观拖拉机,去笕桥机场看飞机表演,真正是无忧无虑呵!
    
    1958年夏,父亲所在部队已在湖州建有正式营房,我也随之转学到湖州一中,在大跃进的年代,跳了一级直接念初三,毕业时经保送又在湖州中学读了三年高中,那是生活上极困难的几年。
    
    我创下吃干饭浙大记录
    
    1962年夏,考取浙江大学无线电系,从湖州又回到了阔别四年的杭州。记得是乘汽车去的,在武林门长途汽车站一下车,见到红绿灯,顿时感到来到了大城市(湖州那时还无公共汽车)。到浙大二分部报到,当时浙大分三个地方:玉泉本部、文二街二分部、六和塔三分部。全校一年级新生都在二分部学习,第一年的学习是紧张而充实的。那年国民经济刚刚从困难时期中稍有好转,学生的生活仍比较艰苦,吃上一顿黄豆炖猪脚就是大餐了。当时年轻、菜又油水少,吃饭自然多,我们班吃干饭的记录就是我创造的,一顿吃了16两制的28两,一直无人打破此记录,恐怕今后也不会有人能破了。
    
    记得放寒假时,我还把学校发的半斤肉票买了肉带回湖州去。
    
    浙大,是一所教育质量非常好的学校,一年级印象最深的是教化学的李博达教授,课讲得有声有色。二分部离杭州大学不太远,有一次杭大放电影《追鱼》,是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演的,我们不少同学走去杭大看,由于人多,只好在电影银幕背面看,一切动作都是反的,倒也有趣。
    
    浙大四年历历在目
    
    浙大二年级,我们搬到了老和山下、玉泉旁的浙大本部,住九舍,7~8人一间,吃饭和电机系在一个食堂,食堂靠山根,邻近校俱乐部。当时浙江的粮食供应已好转,在校吃饭主食管饱,大饭桶放在食堂中间,菜是一餐一份,排队打取。二年级时,课程也十分紧张,但学了不少基础知识,教电工的甘明道老师、教数学的梁文海老师的课十分精彩。那一年,逢浙大65周年校庆,每人发了一件短袖翻领衫,就是现在的T恤衫,我们系的图案好像是波浪上面有一个正在发射电波的天线架。还记得有一次团支部活动,我去请了正在杭州疗养的父亲的老战友、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毛张苗来给我们班讲战斗经历,还拍了照片。
    
    三年级,我们搬到了三分部。三分部由无线电系和物理系两个系组成。三分部在钱塘江畔,依山而建,所有的房子都掩映在绿树丛中,前后校门出去过一条公路,就是钱塘江,东邻六和塔,西接九溪,景色十分美丽。我们常去江边散步,下水游泳。摸江里的岘回来煮着吃。三年级开始学专业基础课,一些年轻老师也与我们同住平房宿舍(老师二人一间),因而与老师的关系较一、二年级更亲近些。那时的系主任是何志均老师、专业教研室主任是姚庆栋老师,教我们的有著名天线专家张毓昆先生、青年教师叶秀清、顾维康、陈桂馥、袁长奎等等。去年,浙大为何老师举办了八十寿辰庆祝会,我也去了贺电。
    
    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第一学期上半段,整个教学秩序都是正常的,学校的文体活动也很活跃,我那时先后参加了两次演出,一是话剧《第二个春天》,讲述的是我国自行研制导弹快艇的事,提倡自力更生、反对崇洋媚外为主题,这个思想在现在也有现实意义;二是歌剧《江姐》。当然,依我的文艺才能,只能是跑个小龙套,主要的工作是帮助校方及团委做一些剧组的组织工作,应该说,当时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程度广泛,排练水平和演出效果也都不错。我清楚记得,演江姐的是比我们高两级的戴文华和高一级的徐赛秋同学,我们班的李一鸣演游击队长蓝洪顺,徐宝珍、董凤英演女游击队员,陈康雯、方金炉都是乐队队员,拉二胡和弹琵琶。
    
    我被分到了卫星总装厂
    
    1968年7月开始分配,我们专业有十几位同学分到了当时的总字815部队,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小班的王南光、徐宝珍、董凤英和我分到了卫星总装厂(529厂),其实按当时的思想,我最想分到西北基地去工作,但未能如愿;方金炉分到了航天医学研究所(507所),也就是训练杨利伟等宇航员的那个所;陈康雯分到了当时的应用地球物理所(505所),就是现在的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余金财分到了西安无线电技术研究所(504所),同专业同年级来的还有529厂的吕隆德、谢松泉,504所的华根土、胡志荣;507所的陈心海、聂登康。这些同学除有几个后来调回浙江外,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一起,其中康雯与宝珍,隆德与凤英还结成了夫妻,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奋斗,互相关心、照顾。近十多年来,同班同学曾举行了几次聚会,得益于留在杭州的几位同学的努力,每次活动都搞得很好,令人高兴,也使我们这些在北京的人有机会又去了杭州。今年“五一”节的活动是在雁荡山举行的,全靠在那儿工作的施成水同学的张罗,我因工作忙,未能参加,很是遗憾。下一次有机会一定要去参加。我们班班风甚好,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派性对立时,班里同学也没有伤和气,所以现在每次活动大家都心情愉快,这大概和我们班原来的几个头头能善于团结大家有关,老支书施成水、王南光,老班长黄光成、陈焕新都是十分优秀的人。遗憾的是陈立龙同学毕业后去了新疆某基地工作,因积劳成疾,于前几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只要有机会,我会再去杭州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在杭州生活学习了这么多年,经历了不少事,从一个小孩成长为大学毕业生,总的来说是愉快的,无论是景、是物、是人、是事,杭州留给我的印象总是美丽的,割舍不下的。
    
    近几年,因工作去了几次杭州,发现今天的杭州,比当年更加漂亮,西湖小学所在的长桥一带已建成新的连片湖滨公园;河坊街的杭四中附近也建成了古色古香的仿宋城;浙大更是大步前进,玉泉校区日新月异,新校区足以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相媲美;环湖的景色,尤其是湖西岸更是如人间天堂;城市建设一天一个样,天然秀丽中透露出现代化气息。
    
    我怀念杭州,那是我成长的地方、人生的出发之地,只要有机会,我会再去杭州。
    
    叶培建写于北京 2005年11月
    200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