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让煤燃烧得更火热

记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

发布时间:2006-03-23来源:作者:15064


    亲历感受
      
    岑院士的激情演讲

    
    当浙江大学校园内桃花怒放的时候,记者如约来此采访岑可法院士,在采访之前,记者有幸聆听了岑可法院士对学生的一番激情演讲。他是在给一些有突出成绩的博士硕士们颁发了“岑可法奖学金”之后开始演讲的。
    
    岑可法院士尽管年逾古稀,华发丛生,但依旧精神矍铄,他健步走上主席台,声音洪亮地说:“祝贺今天获奖的同学,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也希望没有获奖的人明年这个时候能上台领奖。”尽管远离家乡半个世纪,岑可法的普通话里依然带着浓浓的广东味。
    
    “同学们,你们要时时刻刻有竞争的思维,要做科学家,就要做一个最好的科学家。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会有很多坎坷,以前我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助手,没有资金,辛苦得不得了,懊恼得不得了,但这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性格,使我最终走到了今天,把我的科研成果带入了全国同行业一流的水平。现在条件好了,但你们还是要克服困难,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外表儒雅的岑可法手一挥,台下随即掌声一片。
    
    “尽管今天表彰了一部分优秀学生,但我不得不说几句打击你们的话,现在有少部分学生还是在敷衍学业,我感到很痛心。一天只有24小时,你忙了也是24小时,就收获了24小时,但你虚度了也是24个小时,谁重谁轻我们应该分得清楚。如果虚度了,你老了肯定空叹,肯定后悔,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严谨治学。我们是搞科研的,不是来混学位和文凭的。”岑可法批评得很温和但很有威慑力,台下已经有红着脸冒着汗的博士硕士了。
    
    “骂你们,是因为爱你们,我希望你们能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岑可法用这样一句很有人情味的话结束了10分钟左右的激情演讲。
    
    自主创新事例一
    
    垃圾燃烧成电

      
    在岑可法的脑海里很熟悉这样一组“垃圾”数字:上海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2000吨,北京每天产生8000吨至9000吨,杭州每天也有2200吨左右,据航空遥感测到,北京附近堆放的垃圾占地已有1250万平方米,形成了座座垃圾山……
    
    人类制造的垃圾正在围剿人类,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岑可法和他的同仁们,却让垃圾变成了源源不断的电。
    
    曾引起市民关注的浙江大学锦江集团余杭垃圾发电示范厂,用的就是这一专利发明,这一技术在2000年被列为国家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指南项目,杭州乔司“800t/d大规模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清洁焚烧技术”被列入国家计委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其中的“高浓度有机废液和污泥流化床焚烧技术”获得浙江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位外国专家看了垃圾发电厂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有了岑院士,我们再也不必担心垃圾‘吃人’了。”
    
    自主创新事例二
    
    煤变身为黑钻石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而岑可法的能源生命里有许多解不开的“煤结”。
    
    1958年,国家选派研究生到前苏联留学,别人选择制造火箭、舰艇等尖端学科,而岑可法却矢志不渝地选择了又普通又脏的专业。
    
    从1978年开始,岑可法带着攻关小组研究油煤浆技术。1978年至1980年间,他在杭州和鞍钢之间就往返了22趟。为了搞研究,岑可法把一切家务都抛给夫人沈珞婵教授。一次,岑可法从鞍钢深夜回到杭州,他使劲敲着家门,直到吵醒邻居。邻居惊奇地问:“你家早已搬走了,你怎么忘了?”邻居哪里知道,为了研究,他压根儿就忘了家在哪里。上世纪80年代初,岑可法随一个科学代表团到美国。美国人拿出一小袋东西说:“我们已经搞出了‘水煤浆’,可以100%地代替油。”开价几千万元要中国人买他们的成果。
    
    这深深刺激了岑可法。回国后岑可法就向国家提出了要攻克水煤浆代油的难关,并于1982年在浙大试验成功。1983年,美国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与中国合作,在美国实验室用中国煤做水煤浆燃烧试验。正当美方接近成功的时候,岑可法发现他们在试验中加入了天然气,就胸有成竹地说:“还是按我们的方法试烧吧。”他从容不迫地调试起来。试验结果,光是煤和水,不加天然气,不加一滴油,就代替了100%的油。
    
    迄今,除了以煤代油外,煤还可以气化,可以制冷,从煤中可提炼矾、铝、铀等金属,利用煤渣可做水泥、砖头……煤不再是简单地一把火烧了。
    
    这些国内首创、达到国际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水煤浆技术”、“煤水混合物异重度燃烧技术”、“废弃物焚烧及资源化技术”、“煤的多联产综合利用技术”、“高效低污染流化床燃烧技术”等等,听起来有些拗口,却使煤一夜间身价百倍。
    
    院士的人格魅力
    
    采访一名院士,一名热物理学科的泰斗。这让我有些诚惶诚恐:我的不专业提问会遭到嘲笑吗?他会端院士的架子吗……
      
    在约定时间见到了岑可法,感觉他不是一名声名显赫的院士,而是自家的一位长辈:一脸和善的笑,一身朴素的衣裳,用双手向我们递发着名片……刹那间,疑虑和惶恐统统抛置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温暖与亲切。
    
    大家敬佩岑可法,因为他有卓越的科学成就,也因为他学术之外的人格魅力。
    
    岑可法与夫人沈珞婵教授是结发夫妻,二人在共同的领域中研究出多项成果。几年前,岑可法的夫人突发脑溢血,经过治疗后,留下了后遗症,神志有些不太清晰。为了尽量减轻老伴的孤独,岑可法几乎每天都到医院给老伴说说一天的工作情况,尽管老伴不能和他正常交谈。
    
    虽然与岑可法院士只有一面之交,但他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深深感染了我。
    
    人物名片
      
    岑可法,193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岑可法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有重大成就,尤在“以煤代油、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垃圾等有机有毒废弃物焚烧、煤的多联供技术”等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他与自己带领的团队于1997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本报记者 盛伟 通讯员 朱燕群 200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