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小“粉丝”对话数学大师

发布时间:2006-07-01来源:作者:7685


    本报讯 昨天上午9点,记者一步入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便不停地听到类似“永谦活动中心怎么走”的询问。提问者中有白发老者,也不乏稚气的面庞。永谦活动中心此刻如一块磁石般吸引着他们,因为数学大师们在这里。
      
    会场最引人注目的是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课外活动中心的一批小不点儿,来了50人,最小的才9岁,在本报的组织下,这群小数学迷得到了与数学大师对话的机会,个个兴奋异常。
    
    期待数学“新血液”
    
    演讲未始,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院士由衷感慨这是一场已期待20余年的盛会。面对演讲台下数百张青春的面孔,他说:“年轻人的志气要培养,因为他们才是数学的未来,能做出最先进、创新的研究。从今天开始的演讲,其实就是年长者将自己的经验与想法提供给年轻人,让他们选择正确的路。”
    
    满头银丝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耀祖,惊讶地发现台前坐着一群十来岁的少年,一脸欣喜地说:“小弟弟、小妹妹们,在我看来,寻找并培养‘新血液’也是举办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之一。拥有足够的人才资源,并且人尽其用,才能发挥他们在数学上的顶尖作用,让数学研究代代相传。”
    
    捧着相机的追星族
    
    以《中国数学全景》为题,丘成桐的演讲从湍流、黑洞现象讲到了几何学,又从弦理论谈到了庞加莱猜想;作为苏步青的弟子,谷超豪院士则讲起了苏步青的生平和研究成果……各种专业名词和理论让年轻的听众们面面相觑:“好难懂啊,大概只有博士才能听明白。”“我看还得要是数学博士。”
    
    不过这并不影响听众们对数学大师的景仰之情,一逮着空就拿起照相机为台上的数学大师们拍起了个人专辑,身后还有同伴小声喊着:“别忘了回去给我也传一份。”休息时间,院士吴耀祖等数学大师一不留神就被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乐呵呵地替小数学迷们签名。
    
    向大师讨教秘诀
    
    终于候到与大师对话的时间了!
    
    来自大学路小学的欧阳率先发问:“我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如果以后想在数学上有发展,现在该怎么办?”“要注意考试以外的事,别为考差了几分难过,关键是培养兴趣。”丘成桐回答得相当干脆。
    
    “我将来不准备学数学专业,那我的数学到底要学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建兰中学一位女生的问题差点难住了丘成桐。他略作沉吟,答道:“我更看重平面几何。”
    
    谷超豪院士也遭遇了小数学迷的围追堵截。崇文实验学校一位女生问道:“您能给我一些学习上的建议吗?”谷院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课程内容要认真学,但不能是为了考试,同时念点课外书,别受课程的束缚。天长小学的一位男生则向众数学大师坦言:“这次演讲深奥我听不大懂,就想问问念初中要做什么准备?”“几何、代数都得学好。代数就是会运算、会做计算题;几何要做好逻辑推理,形成空间观念。”谷院士认真地回答。
    
    (本报记者 沈蒙和)
    
    现代数学不能单打独斗
    
    6月30日,几位大师都强调数学家的心胸。比如上午丘先生演讲《中国数学全景》,说到现代数学家不是一个人打天下,要学会和别人合作,好数学建立在好合作上。王元说好老师要允许学生赶超自己。谷超豪院士也表示非常支持这些观点。
      
    学军中学有位老师向数学家提问:中学数学教学都是一个个孤立的数学问题,学生学起来不觉得数学有多美,中学数学教学没有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数学之美。老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我感觉到这位老师心里很急,可惜我和在座数学家都不知道如何帮他。
    
    丘成桐说国内数学家不去评论一个数学问题,是因为他们不懂。这句话我估计会得罪人。但我也不清楚为何数学家一起讨论数学会不多?
    
    下午是“中国数学科学与教育发展论坛”,国内几十所大学的数学学院院长和数学系主任发了言,他们对中国数学教育的解剖,令我这个长期在海外教学的人深思:是不是数学氛围不够,真的和我们的学术环境有点关系?
    
    这几天举行的数学会议拜钱报宣传所赐,知名度特别大——一些民间数学爱好者整天在我们会场外。比如有一位老兄,拿着几页纸,称上面是哥德巴赫猜想和另一个数学难题的答案。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些业余“数学人”呢?杨乐院士说,这些人对科学也许很执着, 事实上,这种人对数学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他们没有意识到,仅仅解决一个著名难题也许并不是数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其中用到的方法也许比问题本身更有价值。
    
    (季理真)2006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