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教师烦恼谁来倾听

发布时间:2006-09-16来源:作者:4641


    本报讯 亚健康、过劳死……近年来一系列发生在高校教师身上的悲剧,使得老师们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昨天下午,浙江大学工会心理工作室正式成立,八千余名浙大教职工从此有了自己的减压场所。据悉,这也是目前浙江省内的首个高校教师心理工作室。
    
    “现在的减压不再局限于了解减压方式,而是要督促大家将减压方式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在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骆宏主讲的“平衡压力——让工作变得轻松的艺术”讲座上,几十位平常给学生做惯了讲座的老师侧耳倾听。
    
    随着这场演讲的进行,浙大工会心理工作室正式开始运转,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会长赵国秋等9位心理专家成了特聘专家。
    
    除了拥有专门的心理网站和咨询室,该工作室每周二都将开通热线电话,并为此聘请了10位二级心理咨询师充当热线接线员。该校老师登陆心理网站后,就可在论坛聊天并与专家预约心理咨询时间,到咨询室进行谈话。此外,该工作室会不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讲座。
    
    据赵国秋介绍,今年3月,浙江省卫生厅曾发布过一项调查,15岁以上的浙江人有17.3%患有心理障碍,这其中又有8.7%属于抑郁障碍。虽然对于教师的心理状况暂时没有权威调查,但专家估计教职工人群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目前高校科研要求逐年增加,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如今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存在不少任性、抗挫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也在无形中给老师们造成了压力。”赵国秋说,“所以我认为将关注心理健康的目光从大学生转向为学生服务的群体——教师,确实很有必要。”
    
    与此同时,浙大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许百华指出:“高校的教学改革,确实令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压力。这种压力固然可能导致心理失衡,但处理得当照样可以变作动力。心理工作室之所以推出热线电话,就是希望通过交流,帮助咨询者摆脱心理偏差。”
    
    工作室已经开通教师心理热线:87953319(每周二晚6:30~9:00)。虽然该心理工作室才刚刚起步,但其规范的流程和操作模式还是被到场的心理专家看好,希望其成为风向标,在全国树立样本,让更多的人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本报通讯员 周炜 本报记者 沈蒙和)2006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