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10月19日,浙江大学启动首届“瑞典周”,20余位瑞典科学家组团来到浙大进行参观交流。15日下午,来自瑞典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Sune Svanberg教授为浙大学子作了《科学的魔力—诺贝尔与物理学》科普报告,他在报告中说:“诺贝尔鼓励好奇心驱使下的自由自在的研究。”
Sune Svanberg教授从1998年起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成员,2004年起担任评委会主席。报告中他回顾了近几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主要工作,谈到“该如何获得诺贝尔奖”时, Svanberg教授说用五个带感叹号的句子阐述了他的“诺奖观”:必须是新发现或新发明!终身奋斗也不一定能拿奖(只看功劳不看苦劳)!开创性的成果!持续的影响!有实际价值!他说,所有的诺奖得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富有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他建议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创新环境的营造,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因为“诺贝尔鼓励好奇心驱使下的自由自在的研究。”一个好的科学成果有时候就来自一个灵机一现式的想法,而不是像培养运动员那样机械式的训练。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诺贝尔奖?” Svanberg教授主动谈到大家关心的问题。他说,诺奖评选是超功利的,“不认国籍、性别、民族,只认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中国物理学近年来的发展有比较大的进步,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论文数量在增加,中国有的教授在物理学一些领域的研究已走在国际前列,获得诺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结合自己这几天在浙大参观的见闻,他感到中国高校科研的投入不比其他国家差,实验条件也很好,“和我20年前来中国是大大进步了!”
据了解,首届“瑞典周”是浙江大学第一次以国家为“主题”举办交流活动。2003年10月,瑞典皇家工学院与浙江大学携手成立中瑞光子联合研究中心(JORCEP; www.kth-zju.org),在光学负折射、光子晶体、纳米光子学和生物光子学等领域进行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逐渐引起国际物理学界的关注,在瑞典被认为是起步较早、合作成功的典范,这次20余位瑞典专家组团造访浙大,与浙江大学相关专业的年轻教授直接座谈,深入参观并访问各个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和学院,以寻求进一步实质性的合作。
(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