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月,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科研院)由学校正式发文成立,原科学技术处同时撤销。科研院院长由浙大副校长朱军担任。
科研院对原科技处的机构和职能进行调整后,在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逐步推行柔性科研体制改革,建立起面向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多元并存的、灵活汇聚的科研组织机构。同时,与学校相关部门联动,制定推进一系列科研政策与措施,实施“组织大团队,构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战略,以实现浙大科研质量跨越提升的发展目标。
近日,记者就浙大科研院的成立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采访了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吴朝晖。
科研院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目前,以大项目、大交叉、综合集成为特征的大科技发展趋势已日益凸现,研究型大学科技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科研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教育部要求高校顺应大科技发展趋势,架构出国家目标牵引的、能发挥团队协同能力的科研组织和管理机构,制定出分类指导、综合协调的科研支撑与配套的系列政策,克服高校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个体化现象和科研人员“小富即安”的心理状态,要求进一步加强科研组织工作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科研潜力,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中的重要作用。
顺应教育部的要求,科研院下一步将有哪些工作重点?
与原科技处相比,新成立的科研院,首先在强化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的同时,将加强对“国家战略目标”、“区域重大需求”以及“国际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分析学科布局与科研优势,为制定科技创新目标和发展重点提供决策参考。其次,在进一步发挥教授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的同时,将加强多元化的创新团队建设,催生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面向国家需求的战略科学家与领军教授。第三,在继续考核评估、分类引导基层研究所“建强做大”的同时,将加大力度推进“科研特区”的建设步伐,以政策引导打破学科之间的行政建制壁垒,构建资源导向的、跨学院的科研交叉平台。最后,在加强校院二级的科研管理机构互动性的同时,进一步将科研资源与管理重心下移,推动学院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体制改革。
科研院将通过哪些渠道,在学校层面推进“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战略?
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是“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基础。科研院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加大力度推进“科研特区”的试点和培育,按需建设若干个独立研究院或独立研究机构,如中心或研究组,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强势基地建设以及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以单个学科性研究所中“教师+研究生”的科研模式,在自由式知识创新中具有相当大的学术活力,但在面对综合集成、大交叉的国家或区域重大项目时,这种模式或者单个学科研究所结构已经难以很好地胜任,“建强所”、“构大所”,建设具有明确科研类型任务的、跨学院的独立研究机构,资源集聚,将教授的科研活力从“固化”的“所”中释放出来,将是研究型大学承担更多国家科技任务的关键突破点。学校目前已有以求是高等研究院、加州国际纳米研究院等独立的科研特区。科研院将在这些科研平台上实行“年薪制”、“双聘制”、“移聘制”等的探索,在保持“教授+研究生”自然形成的科研组织同时,鼓励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科研团队结构形成。通过资源引导,鼓励教授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产生标志性结果。
科研院为推进学院层面的科研体制改革有哪些措施?
科研院将科研资源与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下放,按照学院规模与特点分类指导,推动学院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体制改革。鼓励学院加强科研管理机构建设以及项目组织工作。鼓励学院制定相关政策,科研资源向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优秀团队、标志性成果倾斜。鼓励学院在一级学科或重点学科上建强所名所以及交叉中心,培育新增长点,引导学科发展与国家目标、国际学术前沿相结合。
(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