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头条

教学实验变身学科竞赛

发布时间:2007-06-20来源:新闻网作者:6654



    近日,浙大校内唯一一个参赛形式以实验为主的竞赛——浙江大学“中控杯”首届过程工程实验技能竞赛结束。与其他竞赛不同的是,这个竞赛的评分标准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的“成果”——学生需在给定的时间内先制定出实验方案,决赛中通过现场实验、论文和答辩等三个环节由评委现场亮分。最终,材化学院王晓光等3位同学组成的参赛小队以每个环节的最高分和总分第一的成绩赢得了此次比赛的特等奖。
    
    允许失败的实验
    
    传统的教学实验是一种体验式的实验模式,学生只要按照既定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都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很少需要学生细致的思考,有时参加实验的学生也无法获得均等的实践机会。作为教学实验模式的一种补充,过程工程实验技能竞赛弥补了这些缺陷,而且即使你损坏了实验设备,这也算不得一件坏事。
    
    虽然竞赛是考察学生能力的,为保证比赛的难度和可操作性,老师也动了一番脑筋。此次比赛的实验装置均由指导老师自主研发而成,历时半年,自主设计和开发了3套多功能精馏实验装置,可供完成恒沸精馏、反应精馏、真空精馏等9种实验。装置中的部件80%由指导老师设计、加工而成。指导老师窦梅说,作为学科竞赛基地建设的一部分,今后她们还将研发更多类型的实验装置,并将其用于自主创新实验的开设,只要对实验有兴趣的同学都有机会通过这些装置一展身手。
    
    负责整个实验设备开发的南碎飞老师说,我们的这个实验允许学生失败。由于实验方案由学生自己制定,在操作上难免会有一些问题。而老师们在实验设备的设计上就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一点,学生一旦操作不当,只会将一些加料管、压力表等实验易耗品损坏,不会影响到整个装置的运行,而易耗品的损坏则是在我们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
    
    南碎飞介绍说,在教学实验中有一个惯常现象,就是实验的注意事项不管提醒多少次,学生还是容易再犯,但如果他能够在违规操作中吸取了教训,今后就不易再犯。所以我们在教学和竞赛中都会允许失败的实验,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实验留下深刻印象,今后在具体实践中,他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比赛中获取实际经验
    
    该比赛曾是材化学院的传统赛事,今年,这项院级竞赛首次升格为校级。化工原理又是材化学院学生的“看家本领”,因此材化学院的学生在理论与操作中占有优势,报名参赛的多数来自该院,但是比赛也吸引了理学院、信息学院、药学院和环资学院等学院学生的参与。与大部分参赛的选手们一样,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吕鹏宏与同寝室的两位同学学过化工原理课,却从未尝试过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抱着锻炼自我的心态组队参加,成了这次比赛中唯一一支完全由电类工科学生组成的参赛队。
    
    完美的方案不代表实践就能成功,比赛让他们明白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就算是显得无懈可击的理论方案还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由于在方案设计上忽略了一些因素,导致现场实验时进展得不是很顺利,庆幸的是他们及时通过分析找到了原因,也达到了锻炼自身的目的。回顾比赛,他们认为“收获和感激远远多于挫败感,勇于尝试就无谓失败……通过竞赛也使我们对流程工业中最典型的控制对象精馏塔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还有许多同学则认为,通过竞赛充分考察了自身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锻炼了查阅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和口头表述的能力。“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自信地面对挫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一个团队。”
    
    (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