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4日,浙江大学“巴德年医学班”在紫金港校区医学院进行面试选拔。参加选拔的48位新生是今年考入浙大医学试验班类(7年制)的学生,其中28人将通过面试进入8年制的“巴德年医学班”。考官由浙大医学院、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处等学院和部门负责人以及浙大附属医院院长、外籍专家等担任。“这些学生的总体素质非常高。我们的面试是‘优中选优’,从中发掘具有成为医学精英潜质的学生。”浙大医学院副院长黄河说。
浙江大学从2005年起创办以医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的名字命名的“巴德年医学班”,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成”的精英培养模式。学生前4年在浙大竺可桢学院学习,获得非医学类本科文凭,同时完成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等33个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然后进入医学院学习。读完8年直接获得博士学位。巴德年班的学生一半是通过招生直接录取的高分考生,另一半则从医学试验班类(7年制)的新生中选拔。
当天进行的面试分两站。第一站,学生单独面对5、6位考官,进行英语对话。“谈谈你的父母”、“你在足球队踢什么位置?最喜欢哪个球队?”“眼镜在哪里买的?”考官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关键考察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知识面。第二站,5个学生组成一组,抽取2个开放式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其中“谈谈做医生的苦与乐”是考官们特意设置的“必答题”。“ 每个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这可以看出他们对一个职业的预期。” 浙大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智说。另一道题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谈谈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经济、社会和将康的影响。”“潘云鹤曾经说浙大要培养‘不伦不类’的人,北大教授韩启德说‘医生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请谈谈你的看法”等等。面试现场,大多数学生毫不怯场,对考官侃侃而谈。有的学生非常尊重同组同学的发言,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很强的思辨性,引述各种报道阐述观点,而也有个别同学的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略显单薄。
“精英人才的选拔不仅要‘见分’,更要‘见人’。”浙大本科招生处处长程艺说,“虽然面试才短短的10分钟,但是学生知识面,反应能力,沟通能力,性格特征和人文素养很快就反应出来。”考官们非常注意学生在面试中的姿态,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条理,性格也是评委关注的因素之一。“有推理、逻辑能力,有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还有好的沟通能力,都是医生这一职业所必需的素质。而性格过于急躁或者非常不果断的人就不太适合做医生,因为他们不能为病人考虑,或者果断处理事情的能力不足。”陈智说。
(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