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科技界多年,今天是第一次听到王葆仁的名字,因为他已经辞世21年了。今天下午,随着中国化学界一批精英的回忆,一个科技教育界楷模的形象铭刻在记者的心中。
王葆仁是中科院化学所原副所长,学部委员(院士)。一生中,他先后在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任教,并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和中科院化学所任研究员。他开启了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高分子科研、教学和生产方面的专门人才。
作为王葆仁先生的学生,黄志镗、戴立信、沈家聪等几位院士发起并组织了这次民间纪念会。全国各地50多位同志积极响应,其中仅中科院院士就有12位。
我国著名化学权威、北京大学教授唐有祺院士第一个发言。他说,如果把对我一生有重要影响的师长排排队,王先生肯定在前三位之中。“他给我们上有机化学课,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都使我们掌握得很扎实。”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杨福愉院士说,听王先生讲有机化学是种艺术享受,深入浅出,一点也不枯燥。“1949年我在浙大化学系做毕业论文时,王先生作为系主任,工作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仍多次到实验室指导我们做实验。”唐、杨两位院士虽然都不是专门研究有机化学的,但他们一致表示,王先生的有机化学课让他们“受益终生”。
中科院化学所的竺安研究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做实验时,一个学生说天平的砝码找不到了。王先生告诫学生,实验用的砝码永远只能在两个地方:天平上或砝码盒里。这种严肃的态度和严格操作的精神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所必备的。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戴立信院士说,王先生爱国。抗美援朝时期,他响应党的号召,把在大学读物理的长子和唯一的女儿送去参军。他先后将自己五个孩子中的四个送到解放军中锻炼。王先生在历次运动中蒙受过不白之冤,但他从未动摇过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在晚年病重之际,他仍然让自己的长子为其再一次写了入党申请书。
与会者盛赞王先生开创高分子化学的研究,感动于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及爱党爱国的信念。辞世21年后为何有如此多的人依然怀念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退休干部胡汉杰道出了原因:王先生的事迹如果在今天,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的感动。
(本报记者 李大庆)20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