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经济学院院长王洛林为研究生作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说,现今我国经济发展偏快而可能产生过热的风险,全国物价进一步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增大,资产价格上涨又加剧金融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并存局势。接着就每一主题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几个问题。
经济偏快增长转向国人的风险
王洛林说,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GDP年增长率都超过了10%,今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了11%多,在如此迅猛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增长就会面临过热的风险。于是央行在今年频频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政策,至今为止已8次上调银行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以控制银行流动性。但宏观调控的整体效果并未有效实现。有几个方面的相关原因: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步伐,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变得越发复杂,宏观调控易处两难境地;另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和体制改革、结构调整进程不相一致,往往造成人们对深层次问题的忽视;还有,近几年的宏观调控过于依赖货币调控而未与财政政策相同步,所以在解决总量问题的时候未有效地解决结构问题。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王洛林风趣地引用外国人的一种说法:“中国要终止之前高增长低通胀的蜜月时代了”。他认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应该是成本型的结构性通胀,由之前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扩展到了生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金属类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更是迅猛。针对高通胀率负实际利率的现状,他力举央行大力加息,实现实际利率的正值,降低通胀率至3%。
另外,他认为全国的普遍物价升值空间有限,在承认物价高升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理清物价升高背后的原因,在国际物价普遍上涨的背景下要保持国内物价的基本稳定是不可能的。
资产价格过高,出现膨胀
典型的资产房地产和证券两者都出现了价格上涨的现象,由它们带来的财富效应又引起需求膨胀进而带动物价的上涨。资产价格高估造成泡沫的存在,但又没人能有效预测资产的合理价格,于是,“只有泡沫破灭时的价格才是理性的”。
资本市场的调控还有一个漏洞所在,那就是人民银行不负责控制资产价格保持稳定,因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中并不包括着一个目标。当务之急央行能做的就是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减少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本。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同时存在
内部失衡就是投资与储蓄的失衡,外部失衡值得是经常帐户和资本金融帐户双顺差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均衡问题。王洛林认为,关键还在于解决内部失衡问题。储蓄等于净出口和投资的加总,所以在储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单一地调控净出口量或者投资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加大政府在公共产品上的投资额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