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竺可桢病危中求新知

发布时间:2008-04-11来源:作者:72694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于1910年赴美留学,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教授,192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
    
    1974年1月23日,是竺可桢逝世前两个星期的日子。84岁的竺可桢生命垂危。
    
    这天,照例有不少人来探望他。他的夫人因他前一日咳了一整天,便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留在房外。猛然间,竺可桢听到外孙女婿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进来。
    
    外孙女婿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竺可桢虽是大科学家,但他对自己缺乏“基本粒子”这门新学科的知识很着急。他曾五次向晚辈求教。现在,他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求教的机会。
    
    破例获准进屋的外孙女婿,看到竺可桢强打起精神,艰难地坐在书桌边。老人因病,听觉受到严重损伤,戴上助听器都听不清外孙女婿的讲话,只得叫他写下来。
    
    夫人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可桢听了,忍不住想发火,他一声咳一个词地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了。”
    
    外孙女婿给他介绍了国外研究基本粒子的近况,还介绍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的“规范场”
    
    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竺可桢听后满意地笑了,苍老憔悴的脸上泛起了满足喜悦的红晕。
    
    “研究科学之目的本在于求真理”,这是竺可桢的一句名言。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这句名言,直至生命终结。
    
    (唐宝湘)2008年0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