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社会服务

浙大武义扶贫走出科技新路

发布时间:2008-05-27来源:作者:38674


    5月26日,在“浙江大学支持武义创业创新行动”启动仪式暨“从结对帮扶到创业创新成果展”上,4家武义的新兴企业在浙大接受了“浙江大学支持武义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授牌。同时,13位机械、医药、化工、农业、旅游学科的教授则接受了武义县颂发的“浙江大学支持武义创业创新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聘书。浙江大学与武义县政府签署了《浙江大学支持武义创业创新行动》备忘录。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浙大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杨卫的陪同下,参观了成果展,对武义与浙大的合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夏阿国、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武义县委书记李一飞,浙大党委副书记王玉芝、副校长朱军等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8年前,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中,浙江大学与武义县结对,以科教扶贫为抓手,用合作项目为平台,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效益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使农民的人均收入从当年的1400元上升到2007年的4000元,走出了从结对扶贫到支持创新创业,促进形成富有山区经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路。至目前,浙大在武义实施的结对扶贫项目已达35项。
    
    1999年,武义县宣武乡是个人均收入不足1100元的贫困山区。2000年起,浙江大学在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当地资源为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的开发式扶贫方案,“扶资金、扶智力、扶志气”三者兼顾,在宣武乡展开结对扶贫工作,提前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人均1500元的扶贫任务。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5年“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浙江大学又与新宅镇继续结对,开始了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三年中,学校每年都拨出结对帮扶资金50万元,在武义推广实施高效农业项目。一批浙大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入手,打“生态、环保”牌,抓“产销一条龙建设”,在当地建基地、带农户,搞示范、抓培训。仅2006年实施的“高山蔬菜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一项,新宅镇种植高山蔬菜1.9万亩,每亩收入在1900-2100元,产值达3990万元。如今,高山蔬菜成了新宅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主导产业之一。三坑口村是新宅镇最贫困的穷村,自2005年浙大教授在这里实施了“茶园建设与茶厂技改”项目,引进了抗寒茶树新品种“浙农117”、“浙农113”等85万株,建成新茶园232亩,带动农户320户。新茶园投产后,每年给村里带来40余万元的收入。
    
    2006年,浙江大学与武义县正式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浙江大学武义合作服务中心,使双方的合作从年度计划走向长远计划,从项目合作走向全面合作,从帮扶脱贫走向提升区域优势产业。当年,就有“二甲基硅合成反应器研发”等首批7个校县技术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内容涉及工业、农业、旅游、环境、医学等多个领域。
    
    今天的武义,有了自己的农业支柱产业,“高山蔬菜”、“土鸡养殖”、“新型食用菌种植”合作项目已经培育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武义品牌——“少妃”本鸡、“仙雾”牌四季豆、获得了“绿色推荐产品金奖”的“汤记高山茶”,摆上了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居民家的餐桌。国内首家省级温泉研究机构——浙江唐风温泉养生研究院也已经浙江省科技厅批准正式成立。
    
    在启动仪式上,李一飞说,“新品种和新技术能够有效地推动武义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使传统农耕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浙江大学和武义县的全面合作,解决了我们武义县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浙江大学对武义的帮扶,发展了高效农业,形成了主导产业,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长期的效益,为武义输入的是一种“造血”机制。
    
    王玉芝在讲话中说,浙大与武义的合作,已经开始从“点”向“面”发展,从单个项目的合作向双方共同合作建设创新平台、创新载体推进。浙江的水土养育了浙江大学,帮助父老乡亲过上富足的日子是浙大的责任和义务。
    
    (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