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社会服务

“浙大模式”:示范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

发布时间:2008-07-25来源:作者:27716


    编者按 浙江大学在实践中创造了市校合作构建平台,以一个首席专家示范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以高校技术为依托构建农技推广新体系的“浙大模式”。高校科技如何更好地支撑新农村建设,浙江大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仲夏7月,龙泉“浙大热”持续升温。
    
    站在海拔320米的兰巨乡大毛坑山上,只见“金观音”连绵一片。茶叶首席专家汤一教授指着山下20多亩地说:“看,那就是我们最早开始引种试种的地方,没想到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已有千亩。‘金观音’在工艺上属半发酵,采摘方便,生产成本低,附加值高。”
    
    来到“金富茶叶”,推开车间大门,一股茶香扑面而来。像养蚕一样分层排放的匾里平放着“金观音”。青叶走水、包揉、摇青……这半发酵加工技术都是汤一创造并教会我们的,自称“茶农”的董事长金必福说,我不大会说话,浙大首席专家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利润。龙泉本无乌龙茶,浙江大学首席专家培育成功的“金观音”成为龙泉历史上第一个乌龙茶新品种。今天,龙泉市将横幅“金观音”竖立在“龙泉宝剑”、“龙泉青瓷”边,作为龙泉新一宝。
    
    首席专家每到一地,山间田头的农民兄弟便奔走相告。
    
    浙江大学选择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发展特点的地区,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通过建立市校合作大平台,下派首席专家,浙江大学走出了一条市校合作加快高校成果转化,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与龙泉共建实验示范区一年多来,浙江大学成为龙泉强大的发展后盾。
    
    市校合作建立高校成果转化直通车
    
    一眼看去,汪炳良教授就像一个农民,可他瘦小的身材却扛着一个天大的责任:首席专家。在汪炳良身边是数以万计的蔬菜种植户。为了“首席专家”的责任,他科研与教学一身担。深入龙泉,没有休息天节假日,主持“万亩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引进新产品、新技术,使高山蔬菜新品种不断,反季节生产,每亩收入超过万元。
    
    正因为是沉下来当首席专家,推广农业科研成果,汪炳良对高校成果转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说,几个农民是推广,千万农民也是推广。首席专家,分量重啊。要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关键是要解决科技成果和技术到位率不高的问题。
    
    浙江大学以市校合作的形式建立高校成果转化直通车,核心的问题就是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推广两张皮,解决科研成果和技术到位率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浙大为此成立了农业推广委员会,统筹协调合作推广中的重大事项,成立了中国高校首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立8个推广团队和数十人的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张明方说,浙大此举就是要探索以高校为依托,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通车。
    
    与浙江大学建立市校合作关系之一的龙泉市,背靠浙大,政策扶持,制度保障,采取一个产业,一个首席专家,一项政策,一批项目联动的办法,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建设。
    
    浙江大学以市校合作建立高校成果转化直通车,使学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地方创业资源相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三个转变”:从“点对点”推广到“面对面”辐射;从自发推广到有组织推广;从个体推广到团队推广。
    
    一个首席专家示范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
    
    浙江大学派出的首席专家成为新农村建设科技新领军人物。由于常年蹲点在农村,晒黑皮肤,没日没夜,人称“白加黑”、“五加二”教授。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亲切地称他们“蹲在田里像农民,站在讲台是教授”。就是这批不计名、不计利的“泥腿子教授”在市校合作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首席专家+基地+农户。
    
    龙泉张村500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由首席专家汪炳良为技术顾问。在田头,我们看到竖立的支架长满豇豆,四处挂着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捕器。为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汪炳良在基地全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并采用物理防虫新技术。目前,基地蔬菜已通过日本JAS有机食品认证,销往海外。汪炳良还与浙江凤阳山绿色食品开发公司合作从事高山甜玉米技术集成研究,目前已建立400余亩试验示范基地,引进优良甜玉米品种5个。
    
    一项技术改变千百年来传统食用菌生产方式,在龙泉成为美谈。陈再呜主持的“基于液体发酵的食用菌人工智能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将智能化生物集成技术与现有栽培出菇工艺有机结合,实施高效能、工厂化绿色栽培产业模式,使千百年来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提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菌种并参与实施的“白灵菇工厂化周年生产中试研究”在双益菇业有限公司获得圆满成功。双益菇业因此成为浙江第一家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成功的企业。培育的白灵菇商品质量、产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是同类产品的两倍以上。
    
    首席专家+核心基地+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
    
    首席专家滕元文教授的葡萄在长三角一带很有名。他在湖州市试验示范基地有一块研究葡萄的核心基地,在德清有一个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边上又有万亩基地。他还与德清神农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广,并成立了民营性质的浙江省设施葡萄研究所。
    
    在德清县150亩葡萄根域限制示范园里,这项技术由于将根系和地下水位隔绝,避免了肥料随地下水的渗漏和对水体的污染。由于根系集中,可以集中改良土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栽培。采用棚架整形方式,使葡萄植株得到最大受光量,提高了着果高度,降低了病虫危害的几率,减少了农药用量。这里产的葡萄售价达20—30元/kg,满足了消费者对高档优质葡萄的需求。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效果也很明显,已在周边地区和江苏推广。
    
    浙江大学开展市校合作以来,已先后向龙泉、湖州等地派出20多位首席专家。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一个首席专家,救活一个产业。
    
    以高校为依托形成新的农技推广体系
    
    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合作2007年11月成立的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是浙江大学在市校合作中构建以浙江大学为技术依托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次新的探索。
    
    中心以浙大技术为核心,联合湖州科研机构、推广机构、培训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及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逐步成为集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先进知识文化的传播、现代新型农民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中心以浙江大学、湖州市农科院和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的部分科技人员为骨干力量,吸纳相关人员组成流动人员队伍,并以县区乡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管理与科技人员为基本力量,从而形成推广农业科研成果的人才体系。通过这个中心浙江大学将努力走出一条以大学人才与科技优势为依托,与湖州市“三农”特色优势相结合,“产学研”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新路子,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建立新型农技创新与推广体系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在中心与湖州市农科院共建的600亩试验示范基地,浙大派出的每位首席专家在这里都有自己的科研核心基地。基地前竖着的指示牌,看到了首席专家的研究内容:鲜食甜糯玉米、优质葡萄、彩色马铃薯、雪莲果、转基因抗虫抗草甘膦玉米、水稻新品种……都将引领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这里的成果将很快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过去一项成果推广少说二三年,现在马上就可转化。这种推广的速度是从来没有过的。”首席专家胡伟根成功地培育出了甜玉米新品种。他说,以前成果推广环节多,现打通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渠道,今天的成果明天就能落到田里。首席专家陈安国实施的可移动猪舍项目可改传统的固定养殖为可移动养殖。他说,浙大成果转化,转化中又发现新的课题再进行研究,研究后再推广,从而形成了科研与推广的良性循环。现在“英雄有用武之地,最新的科研成果可以找到合适的场所推广。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农民需要什么,从中捕捉到科研的灵感。
    
    浙江大学的成果通过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直接从实验室进入了田头。近两年来,已有150多项成果推广应用。湖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浙江大学动物学院党委书记金佩华认为,“中心—首席专家—示范基地—万亩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是一种依托高校科技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这也引发了浙大校内科研体制的改革。浙大将通过改革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和兼职农技推广队伍,更好地发挥浙大在浙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宦建新 通讯员 单泠 周炜 )2008-7-25 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