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听课在浙大

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

发布时间:2009-05-25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高楚清等15403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到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是我从小就向往的学校,没想到现在能被聘为浙江大学的客座教授,但是这几年做得事情很少。所以,这次有机会到杭州来,浙大同志跟我讲,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我个人对当前农村形势的一些看法、对进一步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的一些理解,有这个机会,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一起交流。
    
    大家都知道,200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六大时明确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将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二十年中,对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全局来讲,就是一个目标,到2020年,要能够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取决于农村。如果农村问题解决得好,“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应该说实现这个目标是挺有把握的;但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可能将是一道很难过的坎。正式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央在去年的十月份,举行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年份的重要全会上,来专题研究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我想通过自己对三中全会决定的理解,来谈一谈对当前农村工作的形势以及下一步推进的总体思路的认识,供老师们在学习《决定》时参考。
    
    我们党以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而著称。88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很重要的就是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当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关注点有不同、方针政策各自有不同。改革开放30年来,有五次中央全会都和研究农村改革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在会上,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地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全会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那次全会有一个具体的成果,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把这次全会看着是我国农村改革拉开序幕的标志。如今回过头去看,全会中作出的决定,它的很多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现在的实际情况相比,相去很远。比如“包产到户”。于是,有些同志就提出疑问,这次会议到底是不是推进农村工作的会议?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能看到,这个《决定》用了非常大的篇幅来梳理总结党和政府同农民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党正确处理同农民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要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资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两句话成为30年来,党指导农村工作、制定农村政策的基本准则。如果说,30年来,党的绝大多数农村政策能得到农民群众拥护的话,就是这些政策的形成过程,始终遵循着这个准则。显然有做得不够的地方,但是,党在制定政策中,一直是选择这样的方针在推动。当时的《决定》叫原则通过,在涉及农村改革的大的方向性问题上,在当时党内还存在不同的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到了1979年的9月,中央召开十一届四中全会,这个《决定》才正式推出。所以,在改革最初的两次全会,实际上都把很大的份量,放在农村的改革发展上。
    
    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成长之后,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到1991年年底,中央召开十三届八中全会,主题就是研究农村问题。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句话不仅是党的政策,而且,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党的意图转化成国家意志,写入了宪法。
    
    到了改革20周年的时候,1998年10月,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三中全会,也是专题研究农业农村问题。全会也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理论高度,对农业为什么要实行家庭经营做了精辟的分析,明确提出了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完善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和各方面的机制。
    
    又过了10年,就是去年。去年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非常多,但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并且征求了全党的意见后决定,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年份,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我是参加这个文件起草的,我非常了解中央之所以这样考虑,它的重大的战略意图就是我前面讲的:已经到了2008年,离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限只剩下12年,这12年能不能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这个宏伟目标的任务,关键就取决于农村。
    
    很多同志都了解,十六大,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作的报告,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目标。而且非常明确地提出,所谓全面小康,至少在六个大的方面要比总体小康有更高的水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我们进入新世纪,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讲到的,要使得十几亿人都能从全面小康中受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当初我们提总体小康——小平同志提出的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第二步就是要总体小康——总体小康的基本含义,一个是总量的概念,一个是平均的概念。所谓总量的概念,就是他提出的GDP总量要比1980年翻两番,所谓平均的概念,就是人均GDP要达到800美元。这两个指标在世纪之交实现了。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按照小平同志的提法,就是到21世纪中叶,要基本建成现代化。他提的三步走一共是70年时间,前两步是20年,第三步是50年。怎么样给全党全国人民一个更加形象的具体目标,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所以十六大报告里提出,下一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指出: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也就是说,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每一个有正常收入的家庭,都应该达到小康,这才叫全面小康。这个任务当然十分艰巨。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小康也好,现代化也好,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村。所以,中央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议题主要研究农村改革与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新情况、新问题,是今后12年内指导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具有纲领性的文件。因此,有志于学习研究中国农村工作的同志,都有责任把这个《决定》好好消化,好好理解。因为内容博大精深,我选几个部分,结合自己的学习,谈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关于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判断
    
    
《决定》用较大的篇幅来分析、研究、总结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并对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决定》中提到了农村改革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跨越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巨大的建设性贡献。如果从总结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讲,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我在这里就简单谈谈大家都较为关注的两组数字。
    
    一个从粮食产量来看。197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6095亿斤,去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0570亿斤。30年时间增产了将近4500亿斤粮食,总增产超过70%,这确实是世属罕见的。在座的年轻同志可能记忆不深了,粮本、粮票、油票,布票,豆腐也要票,现在都成为过去了。能把这些都取消,从严格的配给经济到充分的市场供给,这就是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二从农民收入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34元,去年达到了4761元。扣除物价指数,三十年间每年的增长率平均超过7%。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据!
    
    对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我们要充分肯定,但肯定成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面向未来,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因此我觉得这个《决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从居安思危的角度出发,分析我们当前农业、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中有三句话对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做了高度的概括。一句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第二句是“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第三句是“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从农业基础的角度去讲,几个方面大家情况比较了解。一是农业离开水土资源没法发展,但农业的水土资源我们却正面临越来越紧缺的发展状况。比如说耕地面积,我们第一次土地详查是1996年,当时全国耕地有19亿5千1百万亩,去年年底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是18亿2千6百万亩。12年时间,我们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2千5百万亩。这是个什么概念?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耕地总面积超过1亿亩的省份只有4个,过去有6个,现在只有4个。比如河南省,拥有耕地1.1亿亩,提供了将近1千亿斤粮食,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10。对于1亿2千5百万亩没有概念的人们,如果某一天早上醒来,一个河南省的耕地没有了,我想也会坐不住的。具体到我们浙江来说,12年里我们失去相当于3个浙江省的耕地面积。对于这种形势,我们确确实实要引起高度重视,所以中央反复强调耕地十八亿亩的红线不能突破的原因也在于此。我们现在人均只有1亩三分八的耕地,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
    
    至于水资源,我国现在的人均可用水资源为20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而且,我国水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到全国的3/4。因此,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形成了“南粮北运”的基本格局,民间也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我们熟悉的京杭大运河是隋朝开凿的,开凿的最大目的就是漕运,将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这种在中国延续了1500年历史的粮食供求格局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彻底改变了,现在整个国家是“北粮南运”。因为南方经济发展得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得快,耕地减少得多,同时外来打工者多,因此南方的粮食供给能力急剧地下降。我们现在可以维持经济增产,都是依靠北方。这一格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水资源问题,依靠严重缺水的北方地区能否保持粮食的持续增长从而养活13亿中国人?这是专家、学者非常关心的话题,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考验。
    
    从设施角度讲,在18亿2千5百万亩耕地中,所谓排灌设施比较健全的耕地面积只有8亿7千万亩。今年春天,北方冬小麦主产区面临30~50年一遇的干旱,当时中央非常关注这件事。总理讲,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抗旱。所以小麦主产区的干部、群众都投入大量精力去抗旱。我到了一些地方调查,也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画面,既感到我们抗旱的决心坚定,同时也深深感到我们的设施不足的痛苦!为了抗旱,消防车、洒水车都开到农田里去了,武警部队战士排着人龙用塑料脸盆递水。这说明什么呢,水利设施严重不足。
    
    再比如科技进步。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大约在48%~49%,这个比例和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低30个百分点。农业发展到现在,可投入的新增资源已经很少,所以农业发展主要要依靠技术进步。而我们现在科技比例尚不到一半,这说明我们的农业发展中仍有大量的气泡。比如说化肥,中国是亩均施化肥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从长期效应来说,必然引进水土流失。所以,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未来的土壤资源、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所以,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局面,我们绝不能因为现在粮食够吃、还有所增加,就高枕无忧了。中央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为什么讲这个话?一个是事实,农业基础整体上是脆弱的;第二个,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愿不愿意对农业增加投入。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入的目标就在于获得收益,但在农业上可能没有这样的结果。所以,有的地方不愿意对农业投资。要是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要检查、认识的话,我想能暴露出许多问题。我到各地接触过一些市、县领导,跟他们谈起农业的时候,他们总是显得很无奈。因为农业的主要效益在于社会效益。总体来说,对于农业,特别是粮食这样的大宗作物,离开政府的补贴,效益就很难讲。那么,如果你观念不正确,单纯追求GDP、财政收入增长的话,就没有人愿意投资农业。首先,大家都知道,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农业的劳动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农业增长率不仅仅受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受生命、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农业增长率能维持在1%就是很好的了,我国能达到3~5%,5~7%,这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和一些地方定的GDP12%~15%的增长速度相比,农业还是在拖后腿。因此,很多地方不愿为拖后腿的产业继续投入资金。其次,进入新世纪,我国进行了税费改革,农民种地不再交税。农民腰包鼓起来了,政府的相应就瘪了下去。不能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税收,对当地财政没有贡献,因此地方政府也不热衷于对农业的投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固然有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如果单纯从GDP、财政收入角度考量,投资农业的确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农业的确需要大量的投入。
    
    第二个,农业发展方面。我们到农村去,看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发现农民最关心的,和他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最重要的有八件事:路、电、水、气和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
    
    路、电、水、气是关系民生的四大硬件,道路通达情况、电网覆盖情况、饮用水安全、燃料(沼气的应用)。这几个方面,应该说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投入量也是非常大的。单从道路角度讲,我国现有行政村61万多个,80%左右的开通了公交班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是四大软件。以教育为例,03年之后,国务院下决心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资额逐年增加。我国1亿8千万受教育的孩子,1亿5千万在农村,这确确实实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这些年,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力度不断地增大,如率先在农村免除了孩子们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义务教育期间生活困难的住校生,国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今年,免费教育的受益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所以中央说“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
    
    第三个,关于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年前的136元达到了4761元,自己和自己比确实很不容易。但是我想大家一定要清楚的一条是,我们31个省、市、自治区中,达到或超过这一平均水平的省区只有12个,有19个省区的水平都在4761以下,甚至还有一些省份人均水平只有2000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但是要和城里比呢,城镇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这一比较,差距是3.31倍。这个差距严峻在哪里呢?一是这一差距比改革前的差距更大。二是目前还看不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
    
    这个问题在《决定》中也占有较大的篇幅。这一问题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自觉性、主动性。为什么现在提出解决农村发展的很多措施可以和以前不同,为什么我们要求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要加大,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特征,不能满足更加主动、自觉地去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关于这个问题,全会在《决定》中也讲了三句话:一是“从总体上看,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二是“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三是“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觉得理解好这三句话,对于把握当前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对于深刻理解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以及怎么去做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三农”问题的措施大家都是看得见的,农民得到的实惠也是实实在在的。其中,非常重要地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不断深化、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政策、措施方面不断升华的一个过程。很多关心“三农”问题的同志都了解我们党这些年出台的相关政策,但也要了解我们党对于时代特征的把握,对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怎样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从思想到理论上的升华。
    
    2002年12月召开的十六大,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了2003年年初,中央召开例行的农村工作会议,锦涛书记刚当选总书记不到2个月,他亲自到会并讲话。他在讲话中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03年10月,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这次会议的《决定》中,对于今后一段时间进行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出了七个目标,其中一大目标就叫着逐步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2004年9月,中央召开十六届四中全会,主题是关于党的建设。在这个会上,锦涛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有一段话我们概括为“两个趋向”: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个讲话意义及其重大,实际在提醒全党,进入到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能不能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执政基础,直接挑战我们的指正能力。到了2004年底,中央举行例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书记在会上明确讲,为什么要在四中全会上要强调总需求,关键就是因为我们整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解决好“三农”问题。
    
    05年,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主题是中央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这个建议中,再一次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次全会不仅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看作一项远景而且是当前要去推进的现实的工作。06年,中央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主题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其中有一句话分量非常重,就是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要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毫无疑问就是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加大服务对农民的提供。到了07年,我们党召开十七大,十七大关于农业农村的报告大家能看到。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讲了两句:第一叫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二句叫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六中全会,一直到十七大召开,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也不断深化。
    
    
这几年大家都看见,十六大以后,我们做了几件大的事,第一件事就是取消农业税。很多同志都知道,农民负担重曾经是改革后一个对农村发展困扰非常大的问题。1999年,农业部门当时做的调查,全国农民可统计的负担是1250亿元。2000年那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改革方案基本要达到的要求是,减轻、规范、稳定。到了03年年底,中央研究农村税费改革新的目标,就是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最后取消。05年年底的时候,国务院正式向全国人大打报告,建议从0611日起,废止农业税,人大常委会批准。从0611日起,农民种地不缴税。农业税制度这个在中国实行了2600年的事情取消了,这件事是不得了的,农民切切实实感觉到了改革开放的实惠。
    
    
第二件大事推出的是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最开始是在04年一号文件提出来。文件中提出彻底放开粮食风险,就涉及到对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问题。国家设立的粮食风险基金总额是302个亿,当时国务院研究决定,拿出其中的一半给农民进行自救,就是150个亿。不多,但是意义很大。后来又提出对粮食主产区的一些农民购买粮种进行补贴,又提出对农民购买大型农具进行补贴。06年,又推出第四项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从最开始的一百多亿,一直到现在。去年整个农业的补贴是1040个亿。其实有的补贴没算在里面,比如说对奶牛的补贴,对生猪的补贴,都没往里算。但对农民来说,这时候你给他省了1600,你又给他1200,加在一起就不是一个小数字了。有哪个国家不补贴?只要补得起的国家都补贴。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能力的时候当然要做这件事。
    
    
第三件大的事那就是农村社会基础设施,路建、文化、卫生大大向前推进。这几年,中央财政所增加的4000多个亿的三农支出,绝大多数是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在生产上花的不够。
    
    
第四件大事就是对农民工的支持,发了05年六号文件,从国务院到各省级单位都成立了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用工的合同管理,工费的保障支付,社会保险,子女上学等,虽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多数有历史性突破。
    
    
我在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能够在农村政策上出台这么多有这么大力度的政策和措施,显然是和党对“三农”问题有了非常大的推进密切相关的。所以我觉得需要了解这个过程,我们现在能做这些事情,很重要的就是时代在发展变化,条件在发展变化。有了这些条件,就是我们的发展阶段特征在提醒我们要尽快地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到了需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这句话在征求意见的时候,也有很多同志在提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你怎么说是“关键时刻”?其实,我觉得中央最后研究决定用这个词是有很深的考虑的。直接的考虑就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已经是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现在,我们生产的谷物、小麦、大米和玉米,能保证大家吃饱没问题,但是要有这样高质量的生活,保障不了。大家都清楚这些年有些农产品的进口数量与日俱增,这说明国内供给不足。那么大家最关心的是三大农产品,比如说大豆、植物油和棉花,这几年的进口数量都是相当大的。大豆进口量我们去年达到3700多万。去年大豆产量是近几年恢复得比较好的年份,自己产1700多万吨,进口3700万吨。2/3大豆是进口的,用于榨油和饲料厂最重要的蛋白添加,因此国际市场直接对我们的食用油,饲料,畜禽价格产生影响。所以前年五一前后,肉价暴涨,老百姓呼声很高,政府似乎手段不够,就在与油是进口的,人家给你定的价格有关。饲料中的蛋白是进口来的,喂出来的猪和鸡价格都会涨。第二个就是植物油,我们现在就是缺口也很大,现在一年需要的植物油,去年大约是2400万吨,而我们自己能产的不到1000万吨。因而我们现在的植物油价格也被国际市场所左右,这是我们现在没办法的两件事情,供给不足。
    
    
也有同志提出抓紧引导农民转变结构,既然大豆不够、油料不够,就多种。我国的粮食总需求去年是10300多亿斤,所以少于10000亿斤粮食,我们也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要确保粮食的产量,去年粮食的亩产666斤,没有16亿亩播种面积解决不了10000亿斤的产粮,所以还剩下7亿亩。所有的棉花、糖料、油料、瓜果和蔬菜都在这7亿亩上。于是,调整就显得不可行。我们现在的日子水平是超出了我们的资源和生产水平的。进多了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影响。所以,到了这个时刻,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这个时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极其重要,也就是保护好耕地,保护好水源,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完善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持保护体系、合作组织体系,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农民。
    
    
最后就是进入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格局的重要时期。确实很多地方做得不错,但也有很多地方醉翁之意不在酒,弄了半天还是惦记农民那点地。我主张在城市规划区内,为了长远的发展,不要再出现城中村之类的棘手的问题。我们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是,2亿多的农民离开他的村庄外出去就业,其中一亿四千万农民离开他的乡镇,但是我们的城市政策却没有针对这样复杂的变化有相应的举措。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但是城市政策不能没有一点变化,而且现在也是时间非常紧迫了。大家都知道,如果现在再去调查,很多学者已经用了一个新的概论“新生代农民”,现在二十来岁的农民跟他父母那辈是绝不一样的,我们原来的政策是针对他父母那辈的,把他家里的地房子弄好,有工作他就出来,没工作他就回去,对他们来说,也就是到城里来挣点钱回去把房子盖好。所以,过去这个政策对着家里的承包地、宅基地就行了,但是新生代农民十个人有九个人说“我不回去,没有活我也不回去,肯定不再种地”,这样的人与日俱增。新生代农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对整个社会都会构成非常大的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快设计,包括户籍改变,户籍改变的困难包括户籍之上的福利和社会保障怎么能够分得开,要不然靠一张纸是没有用的。
    
    三、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第二句话,“要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第三句话,就是要“把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今后三年农业农村发展主要就是这三个基本思路。
    
    
为什么要把新农村建设提的这么高?中国有多少矛盾、多少问题,相对于全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中国最大的困难是13亿人口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这是史无前例的。因此,我基本赞成城镇化可以解决一部分“三农”问题,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解决全部的“三农”问题。原因在于中国这么大体量的人口,全球没有国家有。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个亿的有11个国家,其中现代化的国家只有美国和日本。但是,我们跟他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我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比美国多10亿,所以说,他很多经验对我们有帮助,但是我觉得很难真正全球化。中国的发展一定要并行不悖地进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目前,我们还有四亿五的农民在农村,在那里生产和生活,你当然有责任把农村建设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决不能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而放松。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十七大提的,为什么叫中国特色?我接触了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误认为就是农业欧美化。很多人教的、学的都是这样,这样很可能误入歧途,到不了彼岸。所以,中央提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有两个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第一,要不要家庭农业现代化?这个问题我觉得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际问题,所有的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家庭制,就是规模大小。美国、欧洲和韩国等都是家庭经营,所以家庭经营不妨碍农业现代化;第二,小规模能不能现代化?农业小规模是基本国情决定的,只有18亿亩耕地,有两亿五千万的农民家庭,要想大规模,除非不让一部分人种地。因此,在中国就必须在小规模的家庭农业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中全会以后,我觉得出现了我把它叫做“新土改的迷雾”的现象,就是企图把农村的土地,更多地转化为城市工业和搞其他建设的用途。大家都知道,党的农村政策,从明确的土地承包期要延长的那天起,就是说允许土地流转。上面讲延长,下面就鼓励耕地向种田组集中,允许无力经营或专营的农户将土地还到村里转包给他户。1993年,中共中央11号文件明确提出十五年到期再延长三十年,原则是只有依法志愿有偿,都可以。当然,有两个前提:不可改变所有制,不可改变土地用途。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明确了五种方式流转,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和股份合作制方式流转土地。
    
    
中国的特色就在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我们努力地扩大经营规模,但是要经济社会发展了,让农民数量逐渐减少之后。从长时期来看,经营规模会有所扩大,但不可能像欧美这么大。因此,在这样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的环境下,到底怎么实现现代化?我跟很多热心于土地流转的同志讲,全世界通过家庭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不是说经济社会发展了就能改变家庭经营,而是在于改变了农业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你去完善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支持保护政策,你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你去完善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你去完善农民的自主制体系,你要去做这种工作,那么家庭经营才能在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逐步走向现代化。从我们调查下来的情况看,流转给户的土地,农户继续流转走,仍然进行生产种粮。流转到企业手里的土地,继续生产粮油的不到10%,于是就有一个土地流转会不会带来一个非农化、非粮化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最后一个,关于统筹城乡的问题。统筹城乡是要讲前提的,就是总书记讲的,如果已经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基础,你尽管去做。而现在很多地方就是为了农民的地,那是不能成功的。统筹城乡就是为了现代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经常地思考。包括我自己在内,一想到现代化,就自觉地想到了东京、纽约、巴黎,觉得这才是现代化。所以,我觉得要认真结合当前的实际,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不考虑这一条,我觉得危险。了解世界史的人知道,二三百年工业化以来的现代化过程,最终实现的只有几个国家,是什么原因?第二,已经实现的国家靠了什么,怎么实现的?第三,怎么维持?这三个问题都想好了,不然,我们糊里糊涂走现代化就危险了。其实,目前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至少做过四件不那么光彩的事情,第一就是对农民圈地;第二是血汗工资制度,第三就是贫民窟,第四件,除了美国,其他现代化国家都经过海外掠夺。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能顺着这个路走。
    
    
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是要处理好“三农”问题,了解“三农”问题,才能把握中国的国情,才能了解中国的发展阶段,才能知道中国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有些外国朋友到中国来,发现我们现在很多城市比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还漂亮,但是,一到农村就觉得不行。所以,城乡关系的处理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我幸亏有了18岁到28岁10年在农村的经历,但我并不是主张大家都去当农民,但我希望大家用各种方式抵近观察、了解农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只有真正走进农村,踏实干几天,你才会了解农民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个社会的,农民是怎么看待城市的飞速变化的,农民对未来是什么期待。你了解了这些,你才能从生活这个实际出发,从农民的实际出发,去做各种各样的课题研究或对策研究,才能真正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
    
    三中全会的精神,如果在今后切切实实地得到贯彻落实,能够取得实效,就意味着中国能实现全面小康,而且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而要是不这么做,我们永远只能停留在总体小康的水平上,农民要靠城里人的平均才能达到小康。中央如此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际是全局考虑的,不是简单地为农民、为农业,为这点粮食。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讲,我觉得从事农业工作应该说责任重大,也很光荣,而且一定能做出越来越多的、更大的贡献!
    
    今天占用大家这么多时间,谈了这些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供大家作些参考。谢谢大家!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2009522日在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第二次报告会上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录音整理 高楚清 吴科娜 金玲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