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综合  要闻

浙大团队式引智吸引更多科研“候鸟”

发布时间:2009-07-10来源:作者:6521

2008年初立项建设的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一年多来不断有国际一流学者与团队加盟,并先后建立起四个跨国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怎样留住大师的脚步,让走马灯式的学术交流变为“候鸟式”的长期学术合作,引智基地的中方顾问岑可法院士说出了两点心得——团队式合作才能学到真本领;强强合作是真正的合作基础。
    
    
“有大师来当然是好事,但要真把本领学过来,把思想学过来,需要老中青三代所发挥的不同的作用。我们的做法是老、中、青结合,团队式引进。”岑可法介绍,来访的专家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顾问 Burton Richter 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Ronald K. Hanson教授,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学院Tostern Franson教授和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隆德大学Marcus Aldén教授……除了这些学术大牛师,基地还特意邀请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前来交流。他们与本地的科研骨干组成了5个方向的创新学术团队,围绕国家可再生能源、氢能、废弃物能源利用、多相流测量、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等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和应用问题的理论探索与研讨。
    
    “不要小看青年学生,他们有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学子在同一个实验室交流,实验的思想、方法和技能都可以交流,这种合作的经历是很宝贵的。各种层次的人才的作用互补,交流才能发挥更大效用。同时,我们也不断组织教师,博士生去交流。” 2008年2月,基地工作的程乐鸣教授、王勤辉教授和王智化博士在“111计划”支持下,前往德国汉堡工业技术大学(THUU) J.Werther教授研究小组参加有关大型循环流化床燃烧模型研讨会。研讨会上,双方签订了进一步合作工作的备忘录,决定合作向中-德中心申请项目,向科技部申请中国与欧洲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大型循环流化床多相射流研究”,合作发表论文等事宜。
    
    
岑可法说,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所以要实现合作,我们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激发对方合作的兴趣。“很多专家来参观之后,发现我们实验楼背后还有非常完备的试验台架,羡慕得不得了,这在国外比较少见,这使得他们乐意在这里与我们合作开展研究。强与强才能实现合作,我们的好东西让他们看了之后,让他们觉得应该跟我们合作,这样目标就达到了。”
    
    
据了解,能源清洁利用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要依托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目前,已与外国专家签定合作协议累计20余份,先后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氢能联合研究中心”,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利兹大学可持续能源国际研究中心,还与美国普渡大学签署了备忘录,以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PURDUE大学能源中心为基础,成立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外国专家在基地学术报告累计120余次,他们为基地带来了国际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和课题,带来了最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思路,大幅提升了本学科群的创新能力,为基地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