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人物

有真诚的老师才有真情的学生

——记李立志老师的教学人生

发布时间:2010-01-14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潘怡蒙 欣文8880


    如果不是因为这一场病,他还会跟平常一样,一手拿着教案,一手拿着粉笔,出现在西一416教室;如果不是因为这一场病,他依然会默默无闻,却又有无数“粉丝”的在课堂上讲着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但就是因为这一场病,让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的副教授李立志老师变得不再平静。
    
    
2009年12月25日,李老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在12月28日晚,他坚持为同学们上了最后一节国史课。他说:“我教书这么多年了,最最留恋的就是这讲台,还有你们。我不会经商,不会做政治,我的聪明才智只有在这三尺讲台上才能派上用场。这个职业给了我饭吃,给了我房子住,更重要的是让我能和你们在一起,让我觉得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对于李老师来说,似乎成了一件难事——他住院了。
    
    
李老师生病的消息传开后,浙大许许多多的同学在网上发贴,回忆李老师的课,感谢李老师给了他们值得回忆的大学记忆,希望自己能为老师做些什么,减轻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
    
    为什么李老师的课这么受学生欢迎?我们走访了李老师的同事,也采访了李老师本人,还采访了李老师的学生,希望能找到答案。
    
    
“他话不多,书却教得好”
    
    
“我跟李老师很早就认识。他原来在中小学当老师,通过自学考试,他考入了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我是他的老师。他给我的印象是很踏实、本份,学习也很努力。不过,他是个话不多的人。”公共管理学院张雅丽老师说。说起李老师,张雅丽讲了一件往事。她说,在李老师读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他的导师——华东地区研究党史最有名的教授王学启得了重病。李老师很敬重王老师的为人,他觉得王老师是一个对学生非常用心的老师。此后 3个月的时间里,李老师每天都守在导师的病榻前。这件事不仅让张老师感动,也让王先生的夫人很感动。一直到现在,王先生的夫人还时时会想起这个不多说话的年青人。
    
    
1999年,李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杭州,留在浙大当一名普通教师。尽管在那个时期,专业毕业的博士很吃香,要人单位开出的待遇也高于浙大,但李立志说,我喜欢杭州,喜欢浙大,我的老师也在这里。所以,他回来了。此后,因为他的夫人从老家来杭后没有合适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一直可以用窘迫来形容,但他没有后悔过。
    
    
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系主任郎友兴教授说:“李老师是2006年底到我们政治系的党史硕士点担任硕士生导师的,主要负责《中国共产党史学理论与方法》、《政治学与中国共产党政策研究》两门课的教学。他是个备课很认真的人,学校开设大类本科生的通识课后,他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他的每一门课都上得很好,特别是通识课。我们学校规定学生课后都要给老师上课情况评分,从他开始上这门课起,学生给的全是‘优秀’,我们学院好像再也找不出这样的教师了,我想这跟李老师的‘用心’教学是分不开的。”
    
    
2009年,李老师被浙大评为“2008年度优秀德育导师”。浙大管理学院副院长郁建兴说:“我认为好老师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素质: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格;其次是老师的个人能力;最后应当能够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而李老师这种对学生的责任心、对事业的敬业精神以及他教学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难得的。我想他不仅仅是一名好老师,而是很好的老师。用我们学校党委副书记郑强的话讲,‘这样的老师,是浙大的宝贝’。”
    
    
“李老师的历史课几乎重新塑造了我的历史观”
    
    
浙大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齐亮说,自己很幸运能选上李老师的课,李老师上课的时候沉稳平实、条理分明,就好像有几十本甚至几百本的书在他的脑海里被分门别类,详略得当地转化成每一个教学点,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更幸运的是,齐亮发现自己家的方向竟然和李老师家的方向是一致,之后的日子,只要上完李老师的课,齐亮就变成了李老师的“跟屁虫”。他们可以一路聊,从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聊到《易经》的哲理。
    
    
记者在QQ群里偶然聊起李老师的事时,竟然有一个毕业多年的浙大学生告诉记者,她也上过李老师的课,李老师的课一直都很“畅销”,他的每一堂课几乎都是爆满。她说,因为李老师上课很有激情,思路很缜密,内容也很丰富,我们一堂课听下来都会觉得自己忽然之间知识面大增。
    
    
“但当我们得知李老师生病后,都特别得难过,我想我应该要为李老师做点什么!”齐亮说。在经过一番思考后,齐亮在学校的BBS上开了一个为李老师祈福的帖子,出乎意料的是,祝福帖竟然收到了超过两千名同学的回应。有同学在帖子中写道,李老师的课是我进入大学上的第一堂课,至今印象深刻,他的课我一分钟也不舍得错过,多么希望这是一次误诊!也有同学说,如果老师真的患病了,为什么还说要等他回来?以他的责任心,如果知道大家都在等他,一定会不顾自己的身体跑回来,这样子对老师好吗?更有同学说:“李老师的历史课几乎重新塑造了我的历史观,是我大学的思想启蒙课,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我所有的专业课。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一定要去医院看望他,也要和这学期选他课的同学一起,在教室里等他回来,再听一次他讲的课。”
    
    
“我只是浙大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师”
    
    
昨天下午,记者去浙医二院看望了正在接受治疗的李老师。几天前,他刚做完插管介入手术,整个人看上去很是虚弱,但床头却放着一本很厚的《中国不高兴》。床头还摆满了无数由学生和护士折的千纸鹤。
    
    
在谈到学生们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时,李老师说:“我只是浙大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师,有这么多学生在关心我,真的很感动;而且,很多学生都是我没教过的,像前几天来看我的那个大三男生,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我不希望同学们为我的事耗费太多精力,应该把自己的学习和身体照顾好。”
    
    
李老师班上的学生都知道,李老师上课从来不点名。李老师说,老师不能靠点名来约束学生。他惯常的做法都是在最后一堂课上“点名”,但目的不是看谁没来,而是让大家相互认识一下。他提倡老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他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大学本应该教书育人,老师上课要知道学生关注什么、想知道什么、疑问是什么。让学生了解知识,是最低层次的目的;其次是让学生了解观点,学会自己分析。他最想达到的是,让学生今后在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时,在人生遇到困难时,能多一个角度、多一个路径思考问题。这比了解知识更重要。
    
    
李老师的学生可以随时给李老师发邮件,向他提问,和他讨论。还有学生通过邮件约李老师在课后讨论问题,李老师都会答应。也许很多学生他叫不出名字,但只要学生给他发邮件他都会回复。对学生的关注点,李老师会认真总结,尽可能地将这些问题融入到他的备课教案中。还有学生看到有用的资料、书,会记得告诉他。李老师说,因为他对每个班的学生都说过,同学们看到有价值的资料,都要与他分享。李立志老师告诉记者,他当老师这么多年了,但每学期第一节课、每节课的开始几分钟,还是会有点紧张:“学生选了这个课是有期待的,我不知道能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
    
    
李老师说,一个老师的教书生涯中要面对很多学生。“如果我教的一个班的学生中,只要有一个学生记住了我说的一句话,那么,我这一辈子,也就很知足了。”
    
    (潘怡蒙 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