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学术  科研

“皮星一号A”完成全部预定任务

发布时间:2010-10-02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欣文9329



    9月22日10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一号”送入太空。同时,搭载发射了浙江大学研制的两颗“皮星一号A”卫星。785秒之后,星箭成功分离入轨。截至日前,“皮星一号A”卫星以每96分钟绕地球一周的速度平稳运行,完成了全部预定任务。
    
    
浙江大学研制的皮星一号A卫星是中国首颗公斤级卫星,外形为边长15cm的立方体,重3.5kg,整星正常工作功耗3.5W。它具备卫星热控、姿控、测控、能源、星务管理等多项功能。
    
    
皮卫星是指重量为公斤级的微小卫星。随着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微机电(MEMS)和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皮卫星发展十分迅速。自2000年美国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功能单一的皮卫星以来,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已发射成功约30颗皮卫星,并形成了相关设计标准。早期皮卫星大多用于技术探索或进行器件功能验证,已通过皮卫星验证的技术包括MEMS器件、CMOS相机、卫星网络控制技术、分布式传感器技术等。
    
    
浙江大学皮卫星研制工作于2000年启动,并以“研制公斤级皮卫星平台,具备热控、姿控、测控、星务管理等功能,通过MEMS器件和CMOS相机的搭载试验验证卫星平台的功能和性能”为第一阶段的研究目标。经过10年的努力,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了皮卫星研制的总体方案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原理样机研制等预期任务,在航天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帮助下,自主研制完成了卫星的测控应答机主备系统、星务计算机系统、姿控系统、有效载荷、星箭分离机构、地面测试系统。对初样星和热控星开展了大量的环境试验,并与工程大总体的其它系统开展了接口验证和电磁兼容试验。
    
    
在成功发射入轨后,成功进行了皮卫星电源、测控、热控、结构等基本单元的功能和环境适应能力验证。通过对卫星有关状态数据的监视,成功实现了姿态测量及控制。对皮卫星携带的半球成像全景光学相机、MEMS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进行了飞行试验,检验了其空间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对太阳能电池的在空间环境中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皮星一号A”是目前基于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最小卫星,针对小成本和大量工业级器件使用的特点,采用初样正样无差别设计、环境应力拉偏试验、多套产品并行长期试验、元器件大比例抽检等方法,初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和于皮卫星的研制技术流程和可靠性保证方法,在推动我国微小卫星向前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文 欣文\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