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校史  校史

浙大培育院简史

发布时间:2011-02-18来源:校友博客作者:张彬8234


    在传统社会,中国的幼儿均在家庭接受教育,且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专务;直至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大量传入,各地才陆续建立起一些名为蒙养院或蒙养园的幼儿教育机构。1922年颁行的新学制正式将幼儿教育机构纳入学制系统,此后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公立或私立的幼稚园。公立幼稚园中,由大学和师范院校附设的幼稚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幼稚园一般均作为大学教育系和师范院校教学科研的实习、实验基地,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实验活动,对推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大学教育系创办的培育院就是其中的一所。
    
    
教育系是浙大最早设立的文科系之一,并且成立之初就拥有一批知名教授担任教职,如郑晓沧、孟宪承、俞子夷、庄泽宣、黄翼、沈有乾等。他们大多有留学欧美或出国考察的背景,以及在国内著名高校任教的经历,既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也注重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正是为使儿童心理学研究有一个观察和实验的基地,在黄翼的建议下,教育系于1935年秋创办了培育院,1937年因抗战爆发,幼儿安全无法负责而停办,历时两年。
    
    
培育院创办之始,设主任1人,主任教师1人,教师1人,第二学期上下午分班,人数增多,添教师1人,重要事项由教育系系务会议商量决定。培育院主任由教育系系主任郑晓沧兼任,历任的主任教师及教师有费景瑚(主任教师,中央大学教育心理系毕业)、何志行(主任教师,浙江大学教育系毕业)、朱润瑜(浙江大学教育系毕业)、戴茆初(杭州师范学校3年制幼稚科毕业)。该院招收两岁半至5岁的幼儿20人,每半岁一个级段,每级段各有4人。培育院的培育方针,一是深信以心理卫生为基础的儿童训导原则为教导儿童的最正当途径,施教者必须了解儿童常态变态行为的发展以及个别儿童的特殊需要,予以适当的多方控制;二是教育应以儿童身心之全部发展为对象,但儿童愈幼小,则身体之发育健康较知识技能之获得愈为先决而基本,因此对于清洁、营养、休息,以及疾病之预防,应视为主要工作而不敢或懈;三是培育院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机关,必须生活自由、愉快、家庭化、游戏化,尽量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寓指导于不觉之中。
    
    
为了便于教育系学生进行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等方面的观察、研究和实习,培育院仿效美国耶鲁大学的布置专门设一观察室,使观察室里的人可看活动室,活动室里的人无法看到观察室:“室在活动室之东,两室间隔墙板壁,挖去一截,长与墙等,高约三尺嵌以两层铁纱。观察室里面墙壁,全部漆黑,门缝用黑纸糊密,门内悬深黑帷幕两层,使出入时亦不甚透光。活动室一面之铁纱,则加白磁漆,使尽量反射光线,自观察室隔纱视活动室,人物动作,了如观火。自活动室视观察室,则白沙一片,两层映出幻文而已,纱后人物,一无所见也。观察自内铁纱下安置木板一长条,下设条凳,观察者可安坐作记录。室南北通两廊门上,装有木制通气箱各一具。”(《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页。)儿童天性好奇,每遇外人来院,势必引起浓厚兴趣,停止原来活动,注意来人,且儿童如自知受人注意,常易发生自觉、怕生、羞怯,或炫耀、做作、“人来疯”等不自然态度,影响观察结果。因此,这种观察室有利于获得真实的观察效果,不仅在当时是一种有应用价值的创造,即便是现在对于观察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培育院认为儿童的文字教育与具体经验,虽皆属必要,若论其先后之序,则具体经验应先于文字教育。其组织的活动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如节会(国庆日、儿童节、植树节、元旦等佳节,自说明意义,制备应用物品,布置场所,以至实行庆祝,及事后谈说在家庭及它处见闻经历为止)、种毛豆(自锄土下种以至煮而食之)、写信(儿童自造信封后,演做写信、读信,贴邮票、寄发、送信,以及因信中所说言语而引起之活动)、烹饪请客(用粘土或其它原料制造“食品”,继以烹饪,请客,宴会等等扮演)、旅行(用大积木制作舟车,扮演旅行之种种步骤,以及到达某目的地后之特殊活动等)、做豆浆(儿童参加豆浆之制造,自浸豆、磨碎、绞汁、沸煮,以至餐点时饮用)等。
    
    
培育院对研究工作十分重视,大致分为以下数项:(1)观察,教育系学习儿童心理学及儿童训导课程的学生,每周在观察室中实察1小时,为课程中必要工作之一部分。(2)训导实习,教育系学习儿童训导课程的学生,在下半学期到培育院实习,帮助教师照料儿童,以替代静止之观察。(3)专题研究,教育系4年级学生,必须进行专题研究,作为毕业成绩的一部分。当时学生在培育院收集研究素材并完成专题研究而发表文章的有祝其亲的《儿童语言之功用》(载《中华教育界》)、邱壁光的《儿童性格评估法》(载《教育杂志》)等。此外,收集研究素材开始专题研究而未完成者,有路倜的《儿童之社会行为》、教师何志行的《幼儿身长体重发展表》等。
    
    
教育系师生在办理培育院的同时,还注重为家长服务,普及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如帮助种牛痘、进行智力测验等。为增进院方与家庭之间的联络和合作,他们除家庭访问外,又有接见家长及举行家长会的制度,郑晓沧、黄翼、庄泽宣等教育系教授均参与这一工作,每周接见家长一二人。
    
    
浙大培育院虽然办理的时间不长,但对于推动当时幼儿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教育系学生学习、研究《儿童心理学》、《儿童训导与心理卫生》、《儿童心理专题研究》等课程的实验基地,也是师生致力于幼儿教育实验的示范性幼教机构。
    
    (张彬/浙大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