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在该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报告,就大学的使命、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第一要务
易红强调,东南大学必须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核心使命。
易红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原初使命和任务,现代大学的出现最基本的动因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
英国著名教育学者纽曼在其名著《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认为“大学首先是个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个能从众多学科中获取大量知识的地方”。大学最初就是为传授知识而设。大学职能的丰富和多样化并不意味着“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发生了变化。大学从设立到现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现代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不断地推动大学拓展其功能。
目前,大学的功能除人才培养外,还包括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有人强调大学还要发挥文化引领等功能。易红指出,不管这些怎么变化,不管这些功能怎么拓展,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时代进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始终是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和第一要务。
“我认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纲,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延伸出去的功能。在现实中,我们不能把大学的各项功能等同和并列起来看待,实际上,大学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拔尖创新人才,也是最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之一。”易红说。
易红强调,大学需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没有人才培养,大学也就不成其为大学。
曾经担任康奈尔大学校长18年之久的弗兰克·罗德斯指出:“大学产生于学生对教学的需求。没有学生,可能会有研究院、学术研究中心,但绝不会有大学。”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社会之所以要办大学,核心原因是社会需要大学培养人才。
“在我们今天给大学拓展了很多功能的同时,在我们更加强调科学研究,强调高水平研究,强调要办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同时,如果大学严重削弱了人才培养的功能,一味强调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那就是研究院而不是大学,大学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易红说,大学之所以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长存,正是由于大学通过培养人才,使人类知识薪火相传。
易红表示,自从现代大学在欧洲出现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在这七八百年当中,应该没有任何机构比大学更经得起漫长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大学承载着人类精神繁衍、社会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的基本理由和永恒价值,是我们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坚守的大学的根本任务。”
培养拔尖人才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需要
易红提到,世界一流大学都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而如何合理平衡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型大学共同面临的问题。
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由于过分偏重研究导致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下降。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学院——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研究型大学里面,学术追求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它们已经忘记了教育学生是其首要任务,它们正在追求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开始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并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投身本科教学。
麻省理工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的培养。在该校有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本科课程和教育构成了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在美国和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尽管大家都知道,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学校仍将首要职责定位于本科生教育,并把绝大部分的精力、资源、时间和创新投入其中。该校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本科课程资源库,并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了几乎所有课程的主要资料,不仅为本校本科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让世界各地教师和学习者受益。
易红说,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也是大学自身持续高水平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大学培养的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卓越贡献,应该是对大学声誉产生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大学产生的某一项具体的成果,可能会影响一时,但是只有她培养的最优秀的学生对社会的杰出贡献才是长久而且深远的。”易红指出,一个学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越多,出现的著名校友越多,就越能极大、持久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易红提到,大家公认哈佛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根本原因在于这里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包括6位美国总统、37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位普利策奖获得者、近200名奥运会选手,以及数不胜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牛津大学也是如此,该校校友中出了27位诺贝尔奖得主、90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大约130位英国科学院院士,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政治领袖,被称为“政治家的摇篮”。
“另外一个方面,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能为学校的自身持续高水平发展带来广泛的支持。大学的持续高水平发展离不开校友的支持,这应该说是大家的共识。”易红说,这些人才不断回馈母校,通过各种途径为学校作贡献。
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易红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现阶段,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这些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去培养更多的、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各个大学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定位。
“东南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985’高校,从我们的定位来说,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再者,作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更应该去培养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易红解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具有培养一流人才的环境和优势。在这些大学里,通常会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研究水准和一流的设施条件,这为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东南大学几年前提出了培养一流人才的标准:“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宽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创新能力”,目的是造就引领社会前进的时代精英与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
优秀的创新能力是东南大学培养人才的核心。创新能力如何培养?易红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确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清晰的培养目标。“比如现在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那是不是后面还会有卓越医师、卓越律师等等,这是不同的培养目标。是不是也要去培养卓越的学术研究人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和卓越学术研究人员的培养,其培养目标不一样,相应的培养措施也不一样。当然我们也要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与高水平的领导人。”易红说。
如何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在不同的培养目标下怎样去平衡这种关系?是面向今天的就业还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去培养人才?如何在二者中找到平衡?是给学生“干粮”还是“猎枪”?易红的理解是,在带足基本适应需求的“干粮”的前提之下,一定要教给他如何使用“猎枪”去捕获“猎物”。东南大学培养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毕业以后应能马上到一线开展高水平工作,同时也具备未来发展的潜力。
第二,制定灵活和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培养方案。“我们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用工厂大规模流水线标准,用生产产品的方式去培养人才,应该按照因材施教、优才优育的思想,去实施个性化培养;同时我们有不同培养目标,我们也应该制定能符合这种培养目标的具有特殊培养要求的多样化培养方案。不可能做出一个对东南大学所有学生的统一培养方案。”易红说。
第三,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与高质量的教学。易红认为,有了高水平的培养目标,也制定了高水平的培养方案,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师资来从事高水平的教学工作。
第四,必须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易红强调,所有教师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提倡研究型教学,把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兴趣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把始于问题、基于实践、体现创造的研究型教学作为突出主题落实到学生培养过程中。
第五,完善教育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尤其在做好青年教师培训方面。院系教学工作的考核与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进一步完善。易红认为,在现有教育质量监督保障机制下,院系考核、学生评教等的结果应如何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一流大学通常有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其凝聚而成的学校精神,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深刻和久远的,校园文化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易红表示,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让更多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下静下心来学习,全方位育人。
(易红/东南大学校长)2011-05-24
本栏目编辑助理 叶沈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