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观点  报告

推进校企协同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大学—企业协同创新”高端论坛上的演讲

发布时间:2012-04-22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杨卫71432


    尊敬的路甬祥副委员长、潘云鹤常务副院长,
    各位校友、各位嘉宾:
    
    在浙江大学迎来115周年校庆的前夕,学校非常荣幸能够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政界、产业界及科技界的校友,齐聚人民大会堂,共同探讨大学-企业的协同创新。我代表学校向长期鼎力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校友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自建国以来,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为无产阶级、为政治服务,广大师生下企业,实习锻炼;第二阶段,从20多年前开始,有些教师创办校办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经历锻炼后,有些企业成长壮大起来,但有些未能延续;现在正在萌发第三阶段,即大学和企业协同创新阶段。这涉及到产学研结合的更高层次,正在展现蓬勃生机。
    
    
在分析世界金融危机时,路校长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正在酝酿着科技和教育突破性发展的新格局,全球即将进入创新密集的大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去年4月,也是在人民大会堂,胡锦涛总书记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并将其作为第四种创新的形式。最近,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了“协同创新计划”。对浙江大学而言,由于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阶段的使然,我们除了一部分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在象牙塔之中潜心思考之外,更多的师生主动与产、研、用等主体结合,围绕国家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这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有感于今天论坛“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的主题,我就围绕校企协同创新,结合浙江大学的思考与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比较优势是校企协同创新的逻辑起点
    

    我们认为,校企协同创新是各自的优势互补,发展道路相交,彼此利益相通。
    
    先讲优势互补。学校的优势在科技创新,企业的优势在市场需求;学校的优势在人才源泉,企业的优势在体量资金;学校的优势在国际合作,企业的优势在国内网络;大学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是优势互补的模式塑造。
    
    被誉为全球创新典范的硅谷模式,正是以校企协同创新为显著特征。在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园和大批创新企业集群,形成了独特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了旗舰企业、新萌生的创新创业小企业与饱含创新文化的高水平大学的完满结合。
    
    校企协同创新何以可能?答案来自大学和企业各自独特的创新优势。
    
    大学的创新优势源于其知识人才的集聚和学术前沿的把握。
    
    
首先是知识资源。大学是知识创造、保存和传播的学术殿堂,大学鼓励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支持十年磨一剑,所以能够引领产业创新的重大理论突破,也就是颠覆性的技术。大学源源不断产生的创新成果,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产权空间,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浙江大学每年发表的5000余篇SCI论文,和获得的10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已经多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位,显示了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
    
    
其次是人才资源。大学是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的中心,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新的人才。浙江大学是我国学科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性大学,作为创新的生力军,在校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的规模和能力均居全国高校前列。
    
    第三是国际资源。大学作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具有企业并不具备的国际创新资源优势。像浙江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能够快速有效地引进国际前沿学术资源,建立连接海内外的创新网络。近年来,浙江大学实施海外一流学科计划,与诸多世界一流学科开始实质性的合作交流;遍布全球的50万校友,构成了一个链接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各种资源的巨大关系网络。
    
    
企业的创新优势源于其市场敏锐性和资本运作的专业行为。
    
    
首先是市场优势。企业扎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并在充分竞争中谋求生存,而且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企业比大学更了解一项创新技术潜在的市场价值,并且对技术创新反应更加敏捷。
    
    其次是资本优势。新技术的成功商业化应用,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许多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学专利拥有者难以向企业那样去运作,而企业在资金链和资本运作方面则具有显著的优势。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通过引进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实现技术发明到其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按照OECD对创新的定义,对这一过程任何一个有效的改变,即为创新。这一过程,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中介服务等许多环节,需要大学企业的协同创新。也就是说,大学的技术发明只有经过企业运作转化为经济价值,才能完成创新过程;而企业,尽管说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它目前还不能完全独立承担使命,必须集合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所以,大学和企业的发展路径正在发生交叉,而交叉点就在创新这一环节。大学与企业又是协同创新的利益攸关体,他们有足够的动力进行需求对接,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二、推进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
    

    长期以来,浙江大学坚持“顶天立地、天地互动”和“高水平、强辐射”的理念,注重和产业界共同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浙江大学将着力从四个方面推进大学和企业的协同创新。
    
    1、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的协同。浙江大学的技术创新非常活跃,2011年获授权专利1914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234件,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关键在于创建完善的创新网络,促进知识与资本、技术与产业、成果与市场的高效对接、深度合作。浙江大学依托国家级的技术转移中心及遍布全国的38个区域分中心,打造一流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形成“2小时对接应答、4小时辐射响应”的服务模式。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定期组织相关学科专家与企业的对接洽谈会,主动宣传推介学校的科技成果。
    
    
2、推进创新主体的协同。浙江大学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除了覆盖12大学科门类的37个院系,还有若干独立创新平台,以及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等创新主体。企业也拥有自身的研究院和研发中心等创新主体,通过积极整合校企各种创新资源,促进跨边界的创新组织与研发合作,是推进校企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浙江大学不断加强优势学科与重要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合作,重点推进能源学科与新能源产业、控制学科与工业信息化、电气学科与智能电网产业、化工学科与重化工业,信息学科与ICT产业的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
    
    
3、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协同。科技创新的突破,其能量往往源于体制机制的改革调整。深化校企协同,必须深入推进科技产业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不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和运作机制。近年来浙江大学实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学部制改革、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等都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特别是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技术推广队伍及相应配套政策体系,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
    
    4、推进科学精神与创业精神的协同。企业由创业精神而生,大学持科学精神而存。推进科学精神与创业精神的协同,就是要在校企合作中树立变革创新、团队合作、敢于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意识,营造互得共生、联手共赢的团队文化。浙江大学通过MBA、EMBA及有关高端教育培训课程,培养了大批具有科学精神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通过他们将求是创新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三、校企协同创新的未来展望
    

    未来一个时期,浙江大学将重点在校企协同创新的下述方面力争求得突破。
    
    1、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与大型国(央)企、龙头骨干企业、上市公司等大企业的科技合作,与重点行业大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布局共建校企研发中心。校企研发中心将联合攻关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企业领军创新人才。通过培育企业的创新型活体,助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2、共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重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联合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份制、理事制、会员制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二五”期间,拟在纺织、轻工、装备制造、汽车、船舶、医药、建材、有色金属、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建设多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基金。为鼓励浙江大学科研人员更多地与大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希望有能力的大企业在我校设立一定数额的校企战略合作基金,由我校科研人员自由申请,以服务企业创新需求。
    
    4、共同设计重大科技项目。整合校内外技术资源,努力对接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设计一批具有良好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围绕国家及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相对集中各级政府的专项资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以校企协同创新方式进行联合攻关研究,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希望通过诸位同仁努力,充分整合大学和企业的创新资源,积极推动和参与校企协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在2020年将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大愿景做出浙大人的贡献。
    
    
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201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