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要闻

浙江大学面向基础研究教师首推年薪制

发布时间:2012-05-29来源:作者:5540


    “穷开心”,一直是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用来自嘲的一种状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周期长而且经费少,因此,从事基础科学教授们往往收入低而压力大。浙江大学日前出台人才新政,加大对从事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全面实行基础研究教师年薪制并推行6年长周期评估,其津贴或年薪保证高于所在学科同类教师的平均水平。让从事基础研究科学家在“不穷”的状态下“开心”科研。
    
    作为浙江大学基础研究支持计划的试行对象之一,浙江大学化学系生物物质与信息调控研究中心教授唐睿康说,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来说,最重要的首先是自己有强烈的热爱,坚持自己的科研道路走下去,同时也离不开重视科研的文化与生态。“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学校为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提供基本和持续的支持,让教授能体面地在社会中立足,让甘于坐冷板凳的科学家不会因为经费而终止他们的研究。”唐睿康说,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实中,我的研究常常被边缘化,我们获得的经费的确不多。但是,我们得到了学校真诚和持久的支持,这种关照和倾斜,为我的科研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能让我安心科研。”
    
    据浙江大学人事处负责人介绍,浙江大学面向基础学科教师出台的新政将率先在文史哲和数理化学科推行,包括6年长周期评估和年薪制。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985”工程支持的重点进一步由“物”转向了“人”,据了解,将有10%左右的浙大教师享受这一政策,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收入将会高于同类教师收入的平均水平。这是浙江大学启动“1311人才工程”,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之后又一项重大的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我们把原来的两年一考核,改变为6年一评估。评估优秀者将会在下一个聘期中继续得到支持。”浙江大学主管人事的副校长褚健说,从以往的情况看,相对于一些应用学科,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相对清贫。对一所高校来说,支持一部分科学家潜心于探索重大科学问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潜心做研究的学者往往不太容易被重视,这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不利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浙大具备了这样的时机和条件,在政策制度和薪酬待遇上较大范围鼓励优秀的教师去尝试有可能失败的研究。这也是大学制度设计的责任所在。”
    
    据了解,“基础研究人才支持计划”今年将率先在基础学科支持50位左右,2013年在全校所有学科全面实施。“所有的学科都有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教师。十年磨一剑有可能把剑磨得很好,但有可能磨不出来,学校也应创造允许失败的环境。让科学家潜心研究,没有后顾之忧。”褚健说。
    
    浙大校长杨卫表示,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第一资源,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保障。学校在制定人才政策和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的时候,必须将国家目标、学校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相结合,必须体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人尽其才”的原则,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2006年,浙大人事处出台的当年教师职称晋升条件中,原来的量化指标被“标志性成果”所替代,改变了沿用多年的教师评价标准。近年来,浙江大学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强劲势头。2012年2月,美国ESI数据库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工程等4个学科进入ESI的前100名,14个学科进入世界科研机构前1%。浙江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在世界排名的上升幅度在中国最好的9所高校中名列第一位。学校的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了28个亿,千万级以上的在研项目有100余项。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在脑机接口、生物矿化、新材料、生命科学、光学、计算机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中国国家科技部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表明,浙江大学在SCI论文数、国际专利授权数、不俗论文数、国际论文被引篇数、十年论文累计被引篇数、SCI学科影响因子前十分之一的期刊论文数等10项指标均居全国高等院校排名第一位。其中数学、化学、生物三个领域的SCI收录论文数居中国机构排名第一位。
    
    (欣文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