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观点  报告

杨卫:科技政策——推动中国大学发展的动力

校长杨卫在世界银行的专题演讲(摘要)

发布时间:2012-05-30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欣文 卢绍庆78340



    2012年5月29日,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美国世界银行发表专题演讲。他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中国的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大学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实现学科个性化发展、推动多学科交叉、构建校内校外协同创新机制,在提高中国大学总体声誉的基础上,提升学科、学者和学生的国际公认度和声誉。
    
    杨卫在报告中介绍了支持和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国家科技政策。包括学科领域、项目领域和人才领域的政策,他说,科技政策和计划对大学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与激励效应,推动了大学办学功能的变化,强化了大学对学术声誉的追求,促进了大学科研组织体系的变革,提高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与向上动力。杨卫在报告中用详实的图表和数据向听众解读了他的观点。
    
    杨卫在报告中还专门对中国大学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表现出的非常高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大学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做了介绍。他说,中国的大学已经成为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国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了一批国家重要科研基地,目前,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10个,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51.9%;高校承担了50%以上国家“97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全面参与国家16个重大专项的研究任务;高校的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占全国总数的55%。他说,2010年,中国高校国际科技论文占全国总数的82.92%,国际合作论文占79.10%,科技论文占比65.37%,发明专利占比23.86%。科技政策的演变和高校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推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985工程”建设的大学被ESI收录的世界前1%学科数量快速上升,由2001年40个学科增加到216个学科,增幅高达440%。
    
    同时,杨卫在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大学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与部分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办学指标的比照中,所感受到的中国大学的快速进步。他在报告中强调,中国大学的科研工作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包括基础研究比重相对偏少、原创性成果偏少,学术评价制度不利于出学术大师和重大创新成果,来自政府的常规性拨款偏少,以及部分教师在日益重视科研的同时对教学有所忽视等等。
    
    针对这些需要提升和改进的现象,杨卫提出了中国大学需要面对的五个重点转变方向。他说,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提出的科技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作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学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必须要加快推进中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五个重点上转变方向。
    
    首先是要推动大学内涵发展,要实现办学绩效从量到质的转变。要更加关注反映内涵的人均指标。要在大学学术评价上,探索和建立更加合理的新的学科及学术成就评价方法。二是要尊重不同学科的演化规律,要体现不同学科的差异化特征。逐步建立符合国内外宏观环境的薪酬机制和终聘制度,以更好地激励各学科教师努力工作、提高水平。三是要着力建设重大学科交叉平台,探讨建立交叉研究绩效机制,设立跨学科岗位,推动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四是要建立国际公认的品牌声誉,要从提高学校总体声誉,逐步提高学科、学者和学生的声誉,使中国大学的形象在国际上获得公认。最后,杨卫强调,大学应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内部与外部的合作,包括与学校、科研机构、企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从校内到校外的协同创新。
    
    杨卫在报告中还回顾了世界银行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他说,1980年4月15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这一历史性的会见,开启了中国与世界银行双方合作的序幕。世界银行一直大力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而浙江大学,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受益高校之一,先后获得了世界银行 “大学发展项目”、“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地方大学项目”、“重点学科项目”、“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他希望浙江大学能与世界银行进一步开展知识与科技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和谐进步。
    
    (文 欣文/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