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人物

仁心仁术 上善若水

妞妞康复一周年记

发布时间:2012-06-27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周炜 潘怡蒙 张鸯 雷成 邢东文890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院士将一盒玩具医疗箱赠送给妞妞,祝福她健康成长

    
    
    妞妞和救治他的医生一起留下手模
    
    
2011年7月2日,杭州市发生了一起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的事件,一个名叫妞妞的两岁女孩,从十层高楼坠落。万幸,她被一位叫吴菊萍的杭州市民伸出的双臂接住;万幸,她相继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万幸,她诞生在我们这个充满了爱的时代。今天,她康复了,不久,她就要上幼儿园了……她会慢慢长大,她和她的父母一定会记得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而我们,在回访医生的过程中,听到医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这很平常呀,我们每天都是这么过的”。
    
    2012年6月27日下午,在妞妞康复一周年之际,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参与小妞妞救治小组的主治医生们与妞妞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重聚。看着孩子活泼的身影,医生们笑得很开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院士将一盒玩具医疗箱赠送给妞妞,祝福她健康成长;同时,段树民代表学校向医生们表示感谢。他说,你们的敬业精神和高超技术都非常值得世人敬佩。医生们在座谈中回忆了救治妞妞的过程,同时,他们表示,身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只有“仁心”,才会有“仁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会这么做。
    

    “我们每天在和‘阎王’抢人”
    
    
2011年7月2日下午16时30分,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急诊科接收了一位高楼坠落伤的患者——妞妞。
    
    急诊医护人员立刻对妞妞的生命体征进行了全方面的检查。吸氧、测血压、做心电图……一系列的检查结果,让现场的医护人员都觉得妞妞的病情“很不乐观”。
    
    “马上打电话给普外科医生来会诊”,急诊医生按照病情轻重,启动了常规应急医疗程序。17时,妞妞被推进了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
    
    18时15分,章跃滨医师从SICU出来,和家属讲解妞妞的情况。章医师说,妞妞的伤主要是内伤,从事发现场送到医院,妞妞一共吐了三次,都有血,肚子胀鼓鼓的。医生推断,妞妞的消化道有穿孔,就是肠子破了,要立即做开腹手术,发现肠子破的地方,手术修补,手术可能要进行三个多小时。
    
    19时21分,妞妞被推进了急诊手术室……
    
    00时30分,浙大附属儿童医院PICU医生杨子浩正准备上床睡觉,这时,电话铃声不合宜地响了:“杨医生,有一患者从十楼坠地,需要马上处理……”,十分钟后,住所距医院最近的杨子浩抵达了PICU,与他同时到的,还有另外两位主治医生。“看到妞妞的时候,她一直在哭,但意识已经非常模糊。” 杨子浩回忆说,当时情况非常危急。
    
    怎么办?“叫上各科室值班的医生,马上会诊。”就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不到五分钟的时间,精神科、呼吸科、骨科、内科等所有涉及科室的医生都抵达了PICU,立即进入了紧急状态。
    
    7月3日上午,浙大附属儿童医院多科室的主任医师汇聚到了PICU,商讨制定了治疗方案,在内脏多个器官挫伤的情况下,采用体外肺膜、人工肝、颅部降压等救治手段……而此时的杨子浩已经连续工作了 36个小时。接替他来当班的是叶盛医生,本来,他请了一天假,因为他的女儿发了高烧。但因为病人,他销了假,重新回到了病房。
    
    杨子浩说:“像妞妞这样的危重患者,我们PICU接触过很多,平均每年都有1000多例,救治成功率达到95%左右,我们有一整套很完备的救治体系。在PICU,每一个生命,我们都希望能‘力挽狂澜’,我们每天都在和‘阎王’抢人。”
    
    杭州的陈女士的小宝贝,也曾经历了这样一场揪心的生死“拔河”。2010年9月18日,陈女士的十个月大的女儿,得了重症肺炎。肺呼吸管道堵住,呼吸困难。“开始的头10天,我女儿的生死都在一线间,完全靠呼吸机,后来出现了并发症,心脏、肝脏的很多指标都不正常。”陈女士心一直悬着,开始想转到更大的医院去。
    
    “我们当时想转院去北京治”,陈女士说,联系上了北京最好的ICU,对方医生说,浙大附属儿童医院是全国最先建立ICU的医院之一,培养了很多优秀的ICU人才,很多都是我们的老师,你们在那里治疗可以放一百个心。将信将疑中,又度过了难忍的5天,孩子终于转危为安。出院后,陈女士一家还专门做了一面锦旗送到了浙大附属儿院的ICU,锦旗上写:医术精湛服务好,对待病人如亲人。“儿保的医生护士真的很尽心尽责,每天二十四小时,他们轮流守着我家孩子。”陈女士说,我们出院后,医生护士都很关心,经常打电话询问情况。现在我女儿有什么小毛病到儿保去,那边的医生护士都还打招呼,很亲的。
    
    而对这位小病人,医生记得的,却是孩子的父母亲对医院的信任。章伟芳副院长说,“孩子在重症监护室里,家长守在外面,心情都是一样的。陈女士夫妇俩听说有一位患儿家经济困难,马上伸出了援手,这让我们十分感动。”
    
    23天之后,在浙江大学党委的统一协调安排下,妞妞转到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继续治疗。
    
    “妞妞的视觉康复是我们眼科的工作。孩子太小,我们眼科的专业仪器都是为成人设计的,包括理解E字视力检测表,对两周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后来,我们想到了卡通视力表。”浙医二院的眼科医生李海龙说,他专门为妞妞设计了卡通视力表,按照E测试表,将E换成了鸭子、苹果、梨等不同的卡通图案。经过高压氧治疗方案的治疗,一个星期后再测时,发现妞妞的视力有了明显改善。几次测试下来,妞妞的视力恢复到0.5,已经达到了儿童的正常水平。
    
    康复科医生韩飞,应该是陪伴妞妞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夫了。“妞妞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怕医生。那些日子,妞妞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很紧张。第二次见面时,我就脱了白大褂,果然孩子就放松多了。几次见面后,妞妞渐渐地和我熟悉了,开始把我当作她的一个大朋友。”在和妞妞相处的两个多月内,韩飞每天都安排时间陪妞妞训练,为她设计了各种锻炼方式,妞妞也会很配合地让“韩叔叔”和她一起“玩”。出院时,妞妞的左手手腕已经变得很有力量,能够一口气抓起好几颗弹珠。腿部功能也恢复到正常水平。有一次妞妞拉着爸爸的手,从附属二院的大门口到庆春路和春晖路的路口,走了一个来回。韩飞说:“太了不起了,我还特地拍了一段妞妞走路的视频。”
    
    “病人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2011年9月2日,17岁的淳安男孩小浩遭遇车祸,头部受了重伤。9月3日晚上8点从建德医院转送至附属二院时,已瞳孔散大,没有了呼吸,对一切刺激都没有了反应。小浩的爸爸对当时的一切依然记得很清楚,“当时医生告诉我说,基本没有希望了,但他们一定会尽力。”“急诊的医生叫吴群。马上又来了很多医生,他们分工很细,一项一项检查,后来马上进了手术室开始手术。手术做了4、5个小时,当时已经凌晨了,医生手术结束后还到病房跟我们谈了病情才离开,第二天一大早又来了病房查看。”手术是成功的,小浩苏醒了,9月21日转到了康复医院。
    
    但到了10月24日,小浩因为硬膜下积液压迫神经又一次昏迷,再次入院。“医生跟我们解释说,这个病情反复是正常的,但需要再做手术,我们只有这一个儿子,担心是很担心,但是我们相信医生。”神经外科的主任张建民说,人体是一个非常精密的“仪器”,出了问题,要修复到和新的一样,是不可能的。医生的职责,就是尽心尽职,追求“最好”。在附属二院住院的5个多月时间,小浩术后出现了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医生为小浩前前后后进行了4次手术。小浩主治医生、神经科大夫闫伟说,“为了救治小浩,我们科内部多次组织小组讨论,查询了很多国外类似病例文献,制定医疗方案。病情这么重,病情会反复,医生心里都是清楚的,但让我们感动的是,病人家属非常信任我们,十分配合,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支持和安慰。”闫伟说。
    
    2012年3月3日是小浩从康复医院出院的日子,小浩爸爸接到了医生闫伟的电话,叮嘱小浩要注意休息,特别注意不要感冒。出院后,每个礼拜小浩都会接到附属二院打来的随访电话。5月份,小浩回医院作了一次复检,各项指标正常。小浩爸爸说,目前小浩走路、日常起居、电脑娱乐休闲都没问题,但是完全康复还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是吴群和闫伟他们救了我儿子一命,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他们,让他们到我家千岛湖来玩,邀请了好多次,他们都没来。”
    
    护士长陈海莲的护士服口袋上悬挂着一个小挂表,采访的时候,她不时会低头去看表。她说,时间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每天要按点做事,如果出现了不是计划里的事,我们也会在下班前把该做的事都做完再下班。她说,虽说是5点半下班,但通常都要6点半才能离开医院。
    
    已经回家了再回来,也是常有的事。去年有一次陈海莲正在吃饭,当时是晚上11点多,接到医院电话,说一个孩子的针打不进去。这个小病人住院长了,护士换了好几个地方都扎不进去,针扎不进就上不了药,很着急,只好打电话求助。陈海莲赶到医院,为孩子打完针,再回到饭桌上继续吃完自己的晚餐。
    
    陈海莲不仅自己是护士,她也是医生家属。她说,我自己也从医,所以很理解医生。医生不管从手术台上下来多晚,不管多累,都会去病房看望自己的病人,这是常规。即使是晚上12点,病人病情恶化,医生也要马上赶回医院抢救,第二天照样正常上班。这是医生的职业要求决定的。
    
    “医生是没有‘自由’的职业”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个大医院,2011年,仅多发伤入院抢救的病人就有1734人次,今年到目前为止有748人次。附属二院和浙江大学其他附属医院一样,有个规定,急救车送来的病人,必须接治。所属的病区没有床位了,就哪里有床位住哪里。但这样就苦了主治医生,主管病区在8楼,主治的病人却可能住在了18楼。有时等不到电梯,医生心里着急,就上上下下地跑,一天下来,跑软了腿,是常有的事。双休日和节假日有的科室病人反而会增多,医生们对这样的情况都习以为常了,科室团队会在节假日特别安排更多的医生上班。
    
    医院是一个大的医疗团队合作机构,多科室会诊的病例讨论在各大医院变得越来越平常,医院设立了医疗总值班、护理总值班、行政总值班三套体系保障和指挥多科室会诊。李伟主任介绍说,2010年附属二院-UCLA国际联合诊断中心成立之后,多学科综合诊治在医院更加常态化。营养科医生张片红很有感受,他说,现在的会诊制度,营养科、放射科等医技部门的医生参与更多了,这让诊断和治疗更加精确化,同时,跨团队合作也更加普遍。
    
    附属二院的院长王建安最近从美国定购了500本《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Medical Therapeutics》——《华盛顿医生手册》,这是一本美国经典的青年医生口袋书,书中有非常详尽的关于各类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共同遵循的基本治疗规范、说明,以及如何做一个医生,正确的诊断思路,怎样对待病人等等。
    
    “两件衬衫,两根领带,一本书。这是我对刚入职的青年医生提的要求。衬衫跟领带是一种礼仪规范,医务工作者要从自己对病人的尊重和礼貌开始,再由表及里。领带更像是一种约束,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医生’,提醒自己,治疗疾病时要遵循一个规范,一个标准,减少随意性。” 王建安说,“医生”是个没有“自由”的职业,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时刻记住这一点。这也是附属二院要求入院5年以内的年轻医生人手一本《华盛顿医生手册》的原因。附属二院医生的白大褂因此有了改动,院方统一调整变更口袋尺寸,让医生们能随身携带这本口袋书。王建安说,从大学毕业进入医院的青年医生,青春而单纯,10年以后,20年以后,他们会成为怎样的人?这就是医院文化,我希望他们成为纯粹的人,成为真正的“医生”。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PICU,一共有8名医护人员,平均年龄都在35岁左右,六男二女的组合,明显有点“阳盛阴衰”的意思。“我们需要年富力壮的人,因为在PICU,强度大、耗体力是出了名的。” PICU主任医生张晨美说。即使是这样,张晨美给进入PICU设定的门槛也出奇得高。“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的医生,才能入PICU的‘法眼’。一得有过硬的医疗救治技术,要炼成了的才能来;二得有奉献精神,因为我们这里很特殊,医生是没有‘自由’的,而病人的生命可能就在‘一念之间’,我们要争分夺秒。没有奉献精神,不愿意放弃自己时间的人,我们也不能要;三得有团队精神。PICU的事很多很杂,人手也不多,如果斤斤计较,那工作根本没法展开。”
    
    所以,浙大附属儿院PICU里的医护人员们都很有“特质”:干活麻利、乐观开朗、责任心特强。“我们的心理素质都比较好,因为如果我们面对重症患者都慌张,那如何让家属放心?”80后出生的陈振杰医生是PICU的新生代,他风趣地说,我们干起活来都带“节奏感”的。
    
    (周炜 潘怡蒙 张鸯 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