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要闻

中美科学道德诚信案例研讨会在杭召开

发布时间:2012-09-23来源:作者:5789

9月21日—22日,第三届中美科学道德诚信案例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及中美两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在两天时间里,分别从“署名权和名誉”、“利益冲突”、“剽窃和原创作品”以及“合作”等四个专题展开案例分析与交流讨论。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主席艾伦.莱叙那为研讨会的举办专门致函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出席会议并致辞。
    
    据了解,中美两国科学家、教育家以案例分析和研讨的形式,共同就科学界存在的学术伦理、道德及学术诚信进行分析和交流,始自2007年。在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共同努力下,“中美科学道德诚信研讨会”已经先后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圣迭戈召开了两届科学道德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浙江省科协和浙江大学联合承办,有来自美国布朗大学、欧道明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科研道德领域专家和来自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科学家们就科学道德诚信建设、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和如何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教育的手段来开展科学道德教育等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并就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据了解,在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国科学界和大学对学术道德的教育与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渐渐常规化和制度化。该活动面向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新入职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这也是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以实际行动昭示维护科学道德、反对学术不端的信心和决心。越来越多的著名科学家投身到学术道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大学校长们将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建设列入学校的重点工作。2011年起,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联手,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目标要求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宣讲教育,在国际科技界得到了积极响应,《Science》和《Nature》都曾对此报道。9月21日下午,“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第二次工作研讨会”也在杭州举行。参加本次研讨会和工作研讨会的专家大多是院士或是大学校长和副校长。
    
    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主席艾伦.莱叙那为研讨会的举办专门致函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他在信中说:“值此美国科学促进会与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科研诚信会议召开之际,我谨向中国科协对于此项重要活动做出的贡献表示深深的谢意。科学家的正直诚信以及公众的支持对于科学事业的未来至关重要,美国科学促进会和中国科协对此都十分关注。这两家颇受尊重的单位就此做出的共同努力反映了中美两国对科学价值观的共识:科学对于社会幸福,对于建立尊重公众并为公众所信任的科学界至关重要。”他说:“我感谢您和浙江大学的同事承办此次研讨会。在您的领导下,浙江大学有力打击学术不端行为,致力于在师生中开展有关科学核心价值及道德责任方面的教育,成为了中国大学的一个典范。……我期待着听到更多有关本次研讨会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消息。此次会议的主题不但对于中美两国,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谨此向您致以真挚的祝愿,祝本次研讨会通过两天的讨论与交流取得圆满成功! ”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责任、人权及法律项目主任Mark S. Frankel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陈希在致辞中说,中国科协与美国促进会组织两国杰出科学家汇聚中国杭州,共同剖析、挞伐弄虚作假、玷污科学圣洁的科研不端行为、共同撰写科学道德诚信案例,对于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要发挥好科学道德诚信案例在负责任的科研中的诠释作用、正面感召作用和明辨是非的警示作用。Mark S. Frankel在致辞中说,美国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只用规章制度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最基本的还是要用教育来培养科学研究者端正的学术行为习惯。他希望在本次研讨会中交流两国教育者在促进学术诚信中的具体案例做法,互相借鉴。
    
    会议以主旨发言、公开式讨论的方式进行。发言人以案例为线索,对现象进行描述和剖析,并提出问题,与会专家和在场的学生都可以举手参与讨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鼎盛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院士、中南大学原校长黄伯云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布朗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教授Sheila Bonde、欧道明大学心理学教授Philip J. Langlais、明尼苏达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Melissa Anderso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研道德项目主任Michael Kalichman、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科研处处长Dena Plemmons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在各专题作主旨发言。
    
    科学家和大学校长们围绕不同主题,以十分坦诚的态度为会议提供了发生在自己周边的典型案例,供会议交流和讨论。
    
    除了对事实清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防止的讨论之外,与会专家们针对“署名权和名誉”、“利益冲突”、“剽窃和原创作品”以及“合作”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教授付费获得了研究数据,那么谁应该成果拥有人?研究者得到费用之后,是否就没有了署名权?我们是否应该最大程度的减少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压力?毕业生在就业压力下是否可以用团队研究成果为自己加分?在企业与科学家的合作中,竞争风险和潜在利益冲突是什么?在写文章的时候用多少别人的语言算是多?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如何把握处罚的度的问题。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勤认为: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copy right,一个是moral right,copyright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那么moral right就涉及署名权的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也会涉及到道德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必须对这两个概念非常明确。版权转让也是含有一定的道德权利。其实,版权转让以后,道德权利是没有转让的。我认为,作者应该是对实际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而并不是说为研究工作提供条件的这些人。根据这个案例,我认为提供条件的这两个教授是不应该被列入作者名单的。Mellisa Anderson博士认为,如果发现,有人,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有学术不端倾向的时候,我们当中的某些人,特别是前辈,我们的有经验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应该站出身来,来鼓励我们的年轻工作人员,不要因为压力而导致他们一些会另他们终生后悔的行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科学与工程道德教育(EESE)国际道德项目的首席科学家Sheila Bonde教授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和知道他们在科学道德与利益部突中遇到什么事,相关的规范和法律是什么,鼓励学生去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应该如何来处理和应对。复旦大学杨玉良强调,不同的学科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要求,关键是文章的思想是不是作者独有。欧道明大学心理学教授Philip J langlais说:“我是社会科学的,有的时候五个词语就可以非常独特的表达一个概念,如果他使用同样五个词的话这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剽窃行为。文字的数量确实很重要,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他使用的文字到到底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表达的想法、上下文,他所表达的思想有多少是你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个问题。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会议闭幕总结中的讲话中建议中美双方合作将会议中大家提供的真实案例及分析汇集编辑成册,供双方共同在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中使用。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科学家们的一致赞同。他说,“中国科协正在尽力推进面向全国研究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活动。接下去,我们在努力的是,怎么能让这种活动更具体,而不是仅仅限于宣传,不是限于口头上的,要让所有的人知道研究当中什么是很重要的,要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Mark Sfrankel表达了对会议举办方的感谢,他说“我觉得我们之间的合作正在进一步深化,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在这次会议上,我更好地理解到了中国科学界的努力,和中国科协正在做的促进科研道德教育的活动。”
    
    (张鸯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