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学术  科研

共享让大型仪器“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2-10-22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张鸯 欣文 韩天高5941


    浙大设备处网页上有一个“热点仪器”排行榜。这个排行榜是根据大型仪器的使用情况生成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产生了,医学部有3台仪器一直位居前三,有5台仪器进入排名前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全校一共有近20台,不算是“稀罕”物,而医学部的这台,共享服务量达到每周近50小时,在同类仪器设备中位居全校第一。
    
    
为什么?是医学部的这台质量特别好?还是全校需要用到这台设备的研究课题特别多?我们在采访中得到了一个很简单的答案——“方便”。
    
    
说到“方便”,就难免要先说一下“不方便”。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不少教授对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向往,尤其是“海龟”们,几乎可以用“不理解”来形容目前仍然相当普遍的“锁起来”的现象。
    
    
采访中我们了解,仪器“锁起来”的现象确实很普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建立开放共享机制。虽然是学校211、985经费购置的仪器,但存放在教授实验室中,又没有便捷的使用管理办法,其他实验室教师和学生来使用难免有“借”的感觉,似乎仪器设备和所在实验室就有了所属关系。二是经费来源问题。985建设经费解决了大型设备购置的钱,却没有解决维修的钱。设备存放在教授实验室,维修经费就需要教授负担,这也增加了仪器“借用”的成本。三是管理人员问题。仪器设备的管理员不只是关门关窗抹灰尘,而是仪器使用的指导者,有时,甚至是无人能替代的操作者,对科研素养的要求不低,但却又是操作性大于研究性,属于科研辅助。如果说“问题一、问题二”是因为长期的积习形成的惯性思维所致,那么“问题三”就是需要解决的体制问题。
    
    
近年来,结合新一轮“985工程”建设,学校相继成立了理学、农生环、医学、电镜四个校级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在这其中,从无到有的医学部仪器共享平台是一大亮点。平台自2010年12月成立以来,实现了“全天候”开放,新购买的仪器绝大部分满负荷运行。那么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医学部是如何解决的?
    
    
共享平台需要实空间和虚空间
    
    
“以前3天做不了1个实验,现在1天能做3个实验。”说这话的是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陶波,硕士阶段也在浙大求学的他经历了医学部共享平台的从无到有。
    
    
“平台建设前,如果实验设计中一定要用到一台仪器,自己实验室又没有,就得凑其他实验室时间借用。”陶波说,因为不知道仪器的使用空挡,经常会扑空,实验拖得很长。“现在共享平台,通用的大型仪器比较齐全,网络预约成功的话那个时间段机器就归我了,安排实验比较灵活主动。”陶波笑道。
    
    
“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开放共享的机制。一是到其他实验室中借用,感觉是用‘别人的东西’。二是因为没有预约系统,仪器借用有时会扎堆撞车。”来茂德副校长说。
    
    
“共享平台将医学部的大型通用仪器集中到一起,打造一个公共空间。因为从无到有,医学部场地很紧张,来茂德副校长把他名下的两间房腾出来作为平台场地,解了燃眉之急。”参与了平台筹建工作的柯越海教授介绍说,这两间实验室目前存放着生化分平台的近20台仪器。医学部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现有大型仪器36台套,总值超过3000万元。这些仪器设备分为生化、成像、转基因等三个分平台。
    
    
来茂德副校长本人是医学院教授,他说,医学院教授分配实验用房面积时是根据教授的科研经费决定的,但是建设公共实验平台没有空间就建不起来,所以他用挤的办法把自己的实验室腾出了一部分。
    
    
场地是实空间,网络管理系统是虚拟空间。有了这两个“空间”,共享平台才能正常运转。共享平台建立了一个开放的网络预约系统,让老师和学生不分时间,不分本系外系,只要有需要就可以随时上网预约。
    
    
在医学部的网页上,任何人都可以点击进入这个系统。在网络预约系统界面上,设备平台的36台大小仪器清楚排列。点击单台仪器,从周一到周日,每天的预约情况以半小时为单位直观地呈现出来。记者尝试“预约”时发现,从早9点到晚10点,平台新购买的一批仪器都在满负荷工作,排得满满当当。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绝大多数仪器设备,从周一到周日,类似课程表的预约信息密密麻麻。
    
    
生化分平台主管宋兴辉老师举例说,流式细胞仪从平台成立前的年使用量600小时提高到了现在的2900小时,是原来的近5倍。
    
    
慕名而来的外学院学生不在少数。预约系统显示,药学院、农生环学院、生科院、生研院的研究生预约频率很高,还有不少是校外的科研单位和公司。“只要用户登录,登记简单的姓名、单位、联系方式、邮箱等信息,就可以进行仪器预约,以半小时为单位。对本校用户,我们只收取少量的试剂费用。”宋兴辉说。
    
    
医学部不少实验涉及临床标本和动物标本,对实验时间的要求非常高,细胞活力最佳时间是8小时内。为此,平台管理者“定做”了两件事。一是平台在原有周一到周六开放的基础上,新增周日为开放时间,并将工作时间延迟到晚上10点,方便一些下午拿到标本的师生。二是通过对医学部PI实验室研究生进行独立操作培训,获得资格的同学可以独立操作仪器,截至今年6月,已有80余位学生获得了仪器独立操作资格证。“在晚上时间我们安排助管,有独立操作资格证的同学就可以预约晚上的时段自行操作。”宋兴辉说。
    
    
共享仪器也共享了科学智慧
    
    
记者走进生化分平台设备间。7、8位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地调试实验仪器,不时跟一旁的研究生分析讨论数据结果。
    
    
在流式细胞仪旁,生科院研二学生张银丽正拿着样品前来检测。“你这个实验最好增加阴性对照组”,流式细胞仪的“老手”技术员宋兴辉一眼看出了样品设计的问题。“我们技术员专人专门负责某一台仪器,对仪器涉及的相关实验接触地比较多一些,同学测完数据,有时实验结果异样,我们会帮他们分析原因。”在仪器连接的电脑中,记者看到每个测试者都建有自己专门的文件夹,以保存备份实验数据。一小时后,实验测的原始数据和技术员分析的结果刻了光盘,交到了张银丽手上。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学习考察、内部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及培训班等方式,开拓技术员的眼界。新进技术员采用传帮带的方式,由老技术员进行操作培训。另外,对于新购置的仪器,由厂家负责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员们是第一批的“学习者”。记者了解到,医学部共享平台目前有一支14人的全职实验室技术队伍,平台在技术员的分工上实行重点仪器设备和岗位的AB角制度,保证最大限度地开放仪器。
    
    
在走访浙大人事处时,有关负责人指出,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素质偏低,一直是制约学校实验支撑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引进高水平人员、新生力量,加强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实验技术队伍整体水平逐步攀升。对于公共平台,学校在人员编制方面也作了特别安排,保障平台的专职技术员队伍。学校实验室团队中,也有两位求是特聘教授加盟,医学部共享平台也长期对外招聘求是特聘教授。”人事处副处长褚超孚说。
    
    
平台运转良好,除了人员的到位,也离不开好的管理机制。医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单位,关键是要为年青人创造纯粹的科学氛围,让大家能有心情做事。医学部这几年在为青年人成长上动了很多脑筋,共享平台建设是其中之一。
    
    
为避免单纯行政管理的弊病和发挥教授在学术相关事务中的话语权,学部决定平台管理分技术和行政两条线,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配置和运营主要由教授负责,在成立学部共享平台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挑选五位科研一线的海归教授组成平台技术指导小组,全面参与平台的筹建与技术指导,从专家和普通用户的角度进行平台运营机制设计的把控和采购决策。日常管理则归口到学部科研办,“易平主任是我们的保姆”,平台的技术员形象地比喻科研办的工作。
    
    
海归教授们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平台更方便师生使用。考虑到平台人员有限,繁琐的人工预约费时费力,网络预约成了首选。“用户点三下就能预约成功,这是我们最初的一致想法。”柯越海回忆说,教授们几次讨论征求意见,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独立软件,确保界面友好,快速清晰明了地简化手续,方便预约。“现在,平台实现了100%网络预约。我们正在试想开发手机客户端,在不久的将来,用手机就可以完成使用预约。”
    
    
共享让选择过程更纯粹
    
    
“浙江大学的实验设备先进程度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相匹敌”,《Science》杂志社曾这样评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10月底,浙江大学仪器设备总台件数在C9高校排名第一,总值居第二。如何使这些设备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虽然总量很大,但总的来说仪器使用率和受益面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能够把通用型仪器设备集中起来进行共享。”浙大设备处副处长阮慧说,以往学校的大型仪器分布在教授实验室和学校统一的分析测试平台。实验室中的仪器由于场地、人员、共享机制的缺失,流通不方便,使用效率低。浙大校区分散,设备总量巨大,作为学校行政机构的分析测试平台也难以与学院学科联系紧密,弊端日益凸显。“而且,由于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布局顶层设计不足,大型仪器重复购置现象也时有发生。”
    
    
为此,浙江大学自2010年开始启动建设理学、农生环、医学、电镜四个校级大型共享平台,致力于构筑解决一类学科问题所需的、共享的、非单一实验室和院系所可承担维护的关键技术和大型仪器与设备。
    
    
“需求量大、适用面广、服务对象多的通用型仪器设备,其重要性就像公交、地铁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应该首先保障建设。”在段树民院士的积极倡议下,以新一轮“985工程”建设为契机,医学部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就是这样开始启动建设的。
    
    
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沟通,医学部不少教授实验室贡献出了由“985”、“211”经费购置的18台大型仪器,这些设备成了平台最初的家当。平台中全校同类仪器使用量第一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便是海归刘伟教授贡献的,“以前仪器拿出来共享碰到的一个问题便是,仪器坏了谁来修?现在平台从体制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共享平台的所有仪器由学部科研办统一负责维护,教授们不再为维护机器操心,使用时只要付少量的测试费,很省事,何乐而不为。”刘伟教授也是成像分平台的主管教授,他说,从目前看,放到共享平台的仪器比之前使用率都大大增加。在过去的两年,平台用985三期的经费陆续购置了18台新仪器,目前医学部科研办负责对公共平台经费集中管理,负责仪器的购买和维护。
    
    
共享平台的建立和良好运转,意想不到地化解了原来一些老大难问题。“现在买新仪器,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用数据说话。预约系统中使用档期排满、超负荷运作的仪器,完全可以重复购置,机器一切为使用而买。”
    
    
因为要用,所以要买。柯越海介绍说,在自主开发的公共平台网站系统中,强大的后台管理、数据统计功能日益发挥作用,“在每月统计中,每台仪器在哪个时间段谁在使用,做了多少个实验测试,是否超负荷,一清二楚”,这为设备购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前医学部教授们也经常为频繁推销新仪器的厂家头疼,“现在有了共享平台,我们直接让厂家把仪器放在平台的展示区,我们称之为DAME机。厂家免费提供试剂,给研究生们先试用两三个月,用事实说话,学生们使用量多,使用满意的,我们就考虑购买。”
    
    
柯越海教授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平台使用量很大的荧光定量PCR仪器就是当时厂家通过样机使用,学生评价好,最终决定购买的。共享平台的DAME机展示区成了“比武场”,为了争取市场,厂家们纷纷同步举办新仪器的技术培训。“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柯越海说。
    
    (张鸯 欣文 韩天高)
    
    
附:
    
    
医学部共享平台专业技术指导小组
    
生化分平台指导教授:柯越海、胡虎、汪洌
    
成像分平台指导教授:刘伟
    
转基因分平台指导教授:鲁林荣
    

    医学部共享平台物理空间分布
    
生化平台总面积约520平米,位于科研楼B302—320房间、科研楼C318-322房间
    
显微成像分平台总面积约200平方米,位于科研楼B415-419房间
    
电镜分平台总面积354平米,位于科研楼C132-149房间
    
    
医学部共享平台网上预约系统
    
http://www.cmm.zju.edu.cn/gg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