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要闻

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工

发布时间:2012-11-06来源:作者:7028

11月5日下午四时许,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工仪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的建设场址举行。博物馆选址南临余杭塘河、西临花蒋路,占地5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据介绍,博物馆计划于2015年开馆,建成后将从功能、空间、设施等方面成为一座国际高水平的艺术史教学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由国际著名博物馆设计机构纽约格鲁克曼·梅纳建筑师事务所(Gluckman Mayner Architects)设计。
    
    浙大艺博馆缘起于2007年、立项于2009年,由浙江大学与国际著名艺术史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方闻先生共同倡议设立。方闻先生是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开创人,为中国艺术史的发展长期四处奔走、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对浙大艺博馆的建设给予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他原定是要专程回国参加艺博馆开工典礼的,但临行前由于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为此,他寄来贺信并委托其弟子、浙大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缪哲代为宣读。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在西方经历了从无到有,日益发展,不断完善的艰难历程,我们这一代学者亲自见证并促成了这一过程。如今中国艺术史回归祖国的时机业已成熟,在中国高校普及艺术史教育、建立具有高水准的艺术史教学博物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方闻先生在贺信中说浙江大学博物馆承载着他们这一代华人学者的梦想和对下一代学人的期盼,他深情寄望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艺术史教学博物馆早日在浙江大学落成。
    
    “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正式开工,不仅开启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的序幕,更标志着浙江大学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杨卫说,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是现代大学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标志。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博物馆将为师生和公众提供更多探究世界文明前沿的窗口,对于提升大学和城市品位,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增强公众文化素养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希望在后续工作中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馆所建设,做成精品,建设成标志性工程;加强一流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展馆藏资源,开展高水平研究,加强文献整理和出版,努力开创浙大艺术史研究以及相关学科建设的新局面;提高博物馆的使用效率,加强宣传和推广,扩大博物馆教学研究资源的辐射、共享,真正将博物馆建成具有国际和区域影响的一流学术机构。
    
    教学博物馆是什么概念?将来免费开放吗?教学博物馆收藏什么“镇馆之宝”?浙大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缪哲研究员围绕各路媒体记者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解读了“我们想建设的艺博馆”。
    
    缪哲说,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一体化,美术史是一个重要途径。浙大启动建设的博物馆是“艺术史”与“教学”两个主题的一个交集,其收藏与功能明显区别于公立的普通意义的博物馆,它不仅仅是让人们看到藏品,更重要的是“教人们如何使用物质史料”。也就是说,它致力于在提供“视觉”的基础上提高人们“视觉识字”(visual literacy)的本领。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就是大量艺术史课程在博物馆里完成,将从实物入手得到视觉识字的训练;对于公众而言,会从专业的角度向其提供关于艺术藏品的更多的历史的、可解读的信息。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浙大艺博馆没有什么镇馆之宝,具有和能够说明历史信息的就是宝。在这里,青铜器和制造青铜器的泥模子一样重要。” 缪哲说,为此,浙大艺博馆的收藏将以覆盖人类全部文明和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为长期追求目标,并以合适的形式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在提供瓷器的同时,也会展示瓷片”,以及配套出版、讲座、研讨会、电影、表演等教育活动。
    
    “了解过去的文明,主要依靠文字史料和与艺术品有关的物质史料两种手段。人们传统上偏重文字史料手段,而博物馆特别是教学博物馆则注重和强调物质史料,也就是‘视觉识字’。”据缪哲介绍,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美国主要大学都有艺术史教学博物馆,作为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制度,艺术史教学博物馆后来逐渐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所仿效。
    
    “浙大艺博馆的创建,与近年来浙江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关,是学校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国内个别高校虽然也设有博物馆,但更多地是通常意义上的,浙大艺博馆是国内高校的首家教学博物馆。”缪哲说。
    
    (韩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