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综合  综合

刘志强老师与手机无关的“移动”设计

从“移动菌种灌装车”到“托管牧场”

发布时间:2013-01-24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欣文 卢绍庆 程荣霞8018


    
    山根根公司刚出品的金针菇
    
    
    
    刘志强和他的第三代“移动菌种罐装车”
    

    

    浙大地方合作处与衢江区负责人看望浙大科技特派员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志强是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也是一位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从2005年开始,他一直在江山帮助农民发展食用菌种植。2013年1月15日,他又开着自己的“移动菌种灌装车”来到了江山的山根根食用菌生产股份有限公司。这次来,除了察看可以上市的这一批金针菇的生长状态,最主要的,他想到江山科技局,谈谈在上余镇建一个生态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的事。
    
    在衢州的江山县农村,有很多生产金针菇的企业,但基本上是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少数是村办企业,技术落后,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忙时雇用村民打工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技术人员,也就谈不上如何提高产品的品质,更谈不上研究生态化的生产模式。
    
    刘老师担任了江山县的科技特派员之后,开始关心和研究金针菇的品质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他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是研制了“固体菌种液体化技术”和开发液体菌种接种装置,分别获得两项专利。用机械代替手工,并将液体菌种与接种设备整体放入运输车内,组成“移动菌种灌装车”,为分散种植农户提供液体菌种和机械化接种,实现了“移动灌装”,在农村劳力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即提高了生产力,又提高了分散种植条件下的产品质量。现在,“移动菌种灌装车”已经是不断改良后的第四代。据了解,“浙大菌液”还包括许多服务功能,有食用菌种液体,有栽培料发酵菌液体以及加工菌糠饲料的液体。这些都可以采用“移动灌接”的方式进行远距离服务,不但可为偏远地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还可为农民带运生产资料,传递市场信息,呈现了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全新的“移动”设计。
    
    2009年,刘老师参加了“第十八届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了解了一种俗称大象草的植物,俗称“大象草”,还认识了从引进大象草的福建农林大学的食用菌栽培专家,菌草种植的发起人林占熺教授。
    
    刘老师说:“象草是一种很容易生长的植物,只要有一块地,插下种苗,就会生长,江山亩产干草可达4吨,不需要特别养护,可连续生长7年。用这种草做加工做金针菇培养基的主料,生长的金针菇非常壮、白,口感好,产量高。而且用过的栽培料还可以回收加工做养羊的饲料,羊还很爱吃,又环保又经济”。这就是刘老师设计的“食用菌农业生态循环”。在这之前,江山的金针菇种植要依赖从外地购买棉子壳,成本高不说,生产旺季还不容易买到。
    
    2009年,在江淤头镇永兴坞村的江山根根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刘老师用村里的地引种了4亩菌草,当年就有了效益。不但解决了食用菌栽培用料,还将菌糠回收加工成羊饲料,实现菌草资源循环利用。如今这个村办企业金针菇年产量从10万袋提高到300万袋,实现年产值180万元。
    
    2012年初,刘老师申报的“食用菌农业高效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及示范”课题被列入了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得到了30万元的资金支持,自从事科技特派员工作以来,刘老师在江山已经扶持了4 家企业。但刘老师想要发展现代食用菌生态循环产业链的计划还没有实现。
    
    刘老师碰到的难题是,要发展生态循环产业生产,肯定要用地。市场经济下,怎样才能让农民愿意种植菌草?江山农村没有养羊的传统,怎么才能养好羊?他经过多方考察,设计了一种既能形成生态资源链,又能让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托管牧场”:养羊需要的草料由农户提供,每头羊按需要的草料计算成本,由一家养殖企业负责集中饲养,既能保证饲养质量,又能解决食用菌生产需要的菌康原料,还能让羊“消化”掉菌糠的剩余废弃物。刘老师预计,投入60亩菌草和30头羊,一年后能成为60只羊,还能获得180吨金针菇和120吨羊饲料。不仅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还可带动30户农民脱贫,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好路径。
    
    浙大地方合作处在了解了刘老师的计划之后,初步决定将他的项目列入地方合作项目。刘老师说:“太好了,这样我就可以有地方养羊了”。他相信,农民只要看到了实际效果,一定会加盟,这样就能带动起一个生态化的产业链,实现一个新的设计。
    
    (文 欣文/摄影 卢绍庆 程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