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要闻  热点

校长和青年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教”

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有约校长”

发布时间:2013-01-25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周炜 卢绍庆123135




    “大脑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炬。”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的这句话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而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顿悟这句话,可能发生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
    
    1月24日中午举行的浙江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午餐沙龙”——青年教师“有约校长”上,建工学院的赵羽习老师说,她的“顿悟”发生在自己“教改”之后:“浙大的学生真的非常优秀——给一点阳光就灿烂。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课堂上给他们阳光。让学生在课堂上‘争炫’,以后,他们就会在社会上熊熊燃烧,传递正能量。”
    
    第21次午餐沙龙聚焦的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三个小时的对话与畅谈,大家的话题也聚焦在一个点上——浙大的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优秀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等待点燃的火炬,唯有珍视学生,真心投入,执着追求,才能对得住“老师”这个庄重的称呼。
    
    一个个火炬
    

    “十年前我留校任教,那时上课自己都觉得烦,学生想必也烦……”赵羽习说,10年后的自己已变得不一样,“转折”发生2005年,赵羽习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做学术访问:“那时我的办公室门口有一块空地,我发现连续好几天,一直有学生在那里‘干活’,非常投入。跑去看,原来是一群本科生,他们在修一门《创造性设计》的课,教学与考核方式非常开放,鼓励合作,学生积极性很高。”“帝国理工,为什么是帝国理工?原因就在这一门门课上。”回国后,她在土木工程学系也尝试开设了《创造性设计》。两年后,2011年已成为一门正式的本科生短学期课程,面向土木工程系本科生开放。
    
    “感触、感动又感叹!”赵羽习说,学生的表现令她体会到什么叫“给点阳光就灿烂”。“在第一周的头脑风暴后,他们就完全放开了,第二周就变得没空理我了,忙得不亦乐乎。我很高兴,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成为课程的主体了,而且他们很在乎这个课。”学生团队完成的作品令赵老师很兴奋:“我看到,浙大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他们的作品一点不比帝国理工的同学差,在他们的作品中,我还学到了很多。”这个过程,也让赵老师明白当初的自己为什么会“烦”——那时,她把学生当 “容器”。而火炬,考验的是教师“点火”的心态和水平。
    
    “我们可能低估了这些90后的孩子,他们比我年轻20岁,却感觉走在我前面20年。”医学院巴德年班的班主任张喆老师也认为,少一些限制,给学生创造好的成长环境尤为重要。“我记得巴德年院士在一次演讲中说,好老师能给学生一个肩膀,他们会做得更出色。我非常认同这一点,真的很智慧。”
    
    教师的“心术”
    

    面对优秀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心?浙大校长杨卫把“霸气”列为了年轻教师的基本功要素。“我跟加州理工的学生聊天,他们很自信,除了自己的领域外,对别的领域谁做得好,谁做得没希望,都很有见地,不管说得对不对,他们起码敢说。浙大的年轻一代也要慢慢有点‘霸气’,要可以评述所在的学科,别人听起来是有理有据的。”他建议青年教师要注意拓宽自己的学识领域,“如果你在其他领域你也表现出学识,学生就很佩服。他更加觉得你是老师,是值得请教的。”
    
    学识和学术,杨卫认为这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的核心所在。“原有知识是基点,新的知识是起点。”杨卫认为,青年教师上岗后,应仔细分析所在学科的教师组成,知识构架和学科构架,并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新的领域,开始自己的工作,“新的知识,让你能够获得所在的整个学术群体的尊重。”除此以外,年轻教师还要注意构建自己的学术人脉和遵守学术规范。
    
    共同面对“成长的烦恼”
    

    “级差多,杂事多,评比多。”物理系万歆老师用“三多”来概括青年教师的“成长的烦恼”。对此,校长杨卫认为,青年教师收入不高,家庭压力大——“苦”有目共睹,但不管怎样,仍然要“执着追求”。“青年阶段是拔高最好时期,还能相对集中精力做点事情。填个表,开个会,这些事从统计意义上讲,与五六十岁时相比还是少的。”“对一个人来说,有梦想有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在你们的学术探索的好时期,切莫丧失自己的追求。”
    
    浙大常务副校长宋永华认为,教育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要一道来探索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并探索可执行的解决方案。“目前来说,国家对青年的重视是空前的,虽然有人认为‘计划’太多,但出发点是好的。年轻人应该有担当,敢思考如何面对形势,在大压力下避免浮躁,十年磨一剑,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不仅是提出问题,更要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浙大副校长来茂德说,自己分管教学十多年,深感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学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正在用可持续的投入促进教学可持续的发展”,但,光靠学校层面关注是不够的,教育教学最终要落脚到院系和老师身上。有了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浙大教学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好。
    
    (文 周炜/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