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要闻  热点

50年前,我们相遇了

“相遇梦想”主题图文分享活动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13-05-2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潘怡蒙116865


    
    
    照片上,这个长得眉目清秀的男子叫张成和,在他边上,将头轻轻靠向他的女子是尤丽华,这是他们1963年拍的结婚照,也是他们的第一张合照。张成和说,如果50多年前,他没有考入浙江农学院蚕桑专业,或许照片旁边的女子就得换人喽。
    
    
近日,在浙大举办的“缘定浙大”集体婚礼前,作为校友代表,张成和老人念了一首诗。诗是他自己写的,题目叫《八旬金婚志》:三娘教子不可忘,经济独立再婚配;幸福金婚母校庆,年越八旬美梦圆。
    
    
相遇陶行知
    
    
1933年,张成和出生在南京城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因为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没书读”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46年4月的一天。
    
    
在离村头不远处的地方,有一所小学,叫晓庄小学,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天,陶行知例行来看望小学里的学生和老师。就在快到校门口的时候,陶行知看到瘦瘦高高的张成和,正和十几个比他小的孩子在那里追逐打闹,便问晓庄小学校长胡同炳,是什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大了还没上学?胡同炳告诉陶行知说,“这些孩子连饭都吃不饱,更不可能上学了。”
    
    
张成和是幸运的。1946年9月,因为陶行知的推介,他得到了宋庆龄的帮助,获得了助学金。那年,这个13岁的孩子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宋庆龄的助学金一次都没有断过。“这是惟平生改变命运的最大幸运” ,张成和说。
    
    
相遇尤丽华
    
    
1956年,张成和考入浙江农学院蚕桑专业,“在当时,我认为只有发展农业,才能让像我这样的穷苦孩子的生活好起来,起码大家都会变得有口饭吃,国家才能强大起来。”那时,农学院蚕桑专业只开设了两个班,张成和是其中一个班的班长,尤丽华是这个班的生活干事。
    
    
因为一样来自南京,又都是班里的“干部”,自然,张成和和尤丽华有机会走得更近一些。不过,“张成和是个腼腆又木讷的人”,这是尤丽华给他的评价,“但他人很实在,又好。”张成和的好,是班里公认的。可能是因为从小苦出生,所以他特别得懂事,喜欢帮助人,班里的同学有什么事,只要被他知道,准是要被他“管点闲事”的。
    
    
尤丽华就这样喜欢上了张成和,虽然她比他大了整整三岁。
    
    
1957年,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反右运动,似乎让一切都变了。张成和被隔壁班的同学一封匿名信给告了,说他是右派份子。同学们对他的态度也变了。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人也视他为“过街老鼠”,不再与他交往,只有尤丽华没有离去。“我相信他不是右派,我们那时候只是想多学知识,造福国家,哪有别的什么想法。”尤丽华说,“所以,我就拼命地劝说同学,别那样对他,要相信他。”
    
    
“在班级里,尤丽华的人缘很好,所以有些同学被她说动了,还主动和我和好,而班主任冯绳祖的保护,让我可以继续留在学校读书。”张成和说,冯绳祖老师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关于他和冯绳祖的故事,他正准备写个回忆录。“我也是在那以后对尤丽华产生了好感”。
    
    
“我爸爸喜欢谁不喜欢谁,都不会说的,因为他太老实了。”张成和的二女儿笑着说,但你可以从他的眼神看出来,爸爸看妈妈的眼神总是带着笑的。
    
    
回浙大
    
    
1960年,尤丽华和张成和毕业了。在张成和的一篇回忆文章里,他写道:我们是大学同窗,经历过四年学习相处及反右洗礼相知,在没有经济独立之前,只能做朋友。所以,尤丽华和张成和在大学里没有留下一张合照。
    
    
3年后,张成和追随尤丽华落户陕西,他们结了婚,就有了这张合影。
    
    
5月19日,在浙大116周年庆之际,张成和带着尤丽华回到了浙大,一个80岁,一个83岁,今年是他们结婚50周年。“老太太身体不好,我让她别来了,可她就是不肯。”张成和虽然嘴上责怪着尤丽华,但他的眼里满是幸福。
    
    
(潘怡蒙)
    
    点击进入:请你来说说,相遇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