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美文  博文

叫座的浙大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大学图书馆变形记

发布时间:2013-05-2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张鸯 韩天高11745


    “平均差不多四、五天就有一批参观者过来,很多高校都说浙大建立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板房’。”
    
    
徐红是浙大图书馆去年新开辟的“信息共享空间”的一名工作人员。年初开学以来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信息共享空间先后迎来24批慕名到访参观的高校图书馆代表团,徐红不但见证了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开馆”以来的叫座情况,也不断听到参访者的叫好声。
    
    
徐红所服务的“信息共享空间”,位于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三楼,1300平方米的空间划分为八大功能区:多媒体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创新空间和社交空间。
    
    
这些不同功能的空间里都能做些什么?“多媒体空间”配备了2个多媒体编辑工作台和1个专业级放映室,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编辑软、硬件;“知识空间”配备了16台苹果一体机,8台普通电脑还提供大视野的双屏幕,在这里可以上网、自助打印、复印、文献检索等;“学习空间”内有几十个带隔断的独立小空间;“研究空间”提供白板、投影仪等设备,可以支持8到10人的小型讨论;带有“国立浙江大学”门牌的“文化空间”方便师生举办文化沙龙和小型讲座;“系统体验空间”里,高性能的计算机服务器和存储阵列,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组建信息系统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创新空间”为需要频繁讨论和长时间合作的团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中期协作环境。
    
    团队讨论有了“落户”好地方
    

    在信息共享空间入口的预约机上,预约系统显示,近200个“学习空间”和“知识空间”的位置已经全部满额。
    
    随机查阅“研究空间”的预约信息,几乎每周都有预约记录的“刘陶明”同学的名字闯入记者眼帘。走进“研究空间”的一个讨论室,记者见到了刘陶明本人。他来自泰国,是浙大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信息共享空间的常客。
    
    为什么相中这里?“我们班级的同学经常需要聚在一起探讨一些疾病问题,”刘陶明说,以前要讨论的话,一般是找咖啡厅或者宿舍楼下的大厅,但那里没有投影设备,要用到电子资料时就不太方便。“这里有三个独立的全封闭研讨室,投影仪、白板是标配,每个房间可以供10来个人围在一起讨论,只要网上预约成功,到时间直接过来就行了。”他笑道,他们的团队讨论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落户”的好地方。
    
    “现在三个研讨室从早8点半到晚10点,几乎每天都有四、五个团队来使用,周末的话更是爆满,供不应求。”徐红说,“研究空间”的研讨室开始使用至今,已经有五、六百场小型讨论进行。预约一般要提前两、三天。讨论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课业,更多的是社团活动,或是一个校园赛事的准备工作。
    
    据了解,信息共享空间的使用基于预约,“爽约”的话,超过半小时还没有来人,算作违约一次,会有小小的惩罚——一周内不能预约第二次。经常“失约”的,共享空间管理者会考虑将其加入“黑名单”。
    
    图书馆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浙大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馆长瞿晶从2002年基础图书馆启用开始至今,一直在基础图书馆工作。“近几年,馆里的图书借阅量在下降,但人流量却明显感觉在上升。”瞿晶说,经常可以看到三俩学生聚在一起在借阅室门口过道上讨论问题,这说明小组研讨学习的空间是同学们新需求。
    
    浙大图书馆副馆长黄晨介绍说,在国外,高校图书馆开辟专区供师生讨论已经非常普遍,甚至有些大学图书馆的一整幢大楼都拿来用作讨论空间。
    
    “国外的奥克兰大学早就这么做了。十年前,这个大学的整个图书馆都从‘阅读空间’变成了‘讨论空间’。”他说,当时,国内同仁们很快注意到这个动向并展开了讨论,开始提出“学科服务”等一些大学图书馆转型的新理念。“图书馆的传统优势是资源,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收集者和提供者。但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我们发现,读者,尤其是理工科的读者越来越少光顾图书馆了,尽管他们更多地通过网络来获取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服务,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图书馆面临着挑战,亟需改变。”
    
    两年前,浙大图书馆参照国外做法,开始将原来的电子阅览室建设改造,配置各种先进的软硬件条件和资源,搭建一个吸引、鼓励师生来此交流、合作、分享的信息化社区。去年10月份,共享空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浙大图书馆助管中心的李潇同学,是“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前的第一批体验者之一。去年9月份开学时,图书馆招募“空间”体验者,他第一个报了名。
    
    “第一感觉是好高端啊,这么多台苹果一体机,双屏显示器写论文时再也不用对着小屏幕一个个窗口拖来拖去,还有独立的研究讨论小空间。”李潇说,当时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他们忍不住在微博、人人、98论坛发帖,后来还发起了面向全校的体验活动征集,不到一周时间,就吸引了近200人报名。
    
    有想法就去实践
    
    
研究空间预约持续火爆,共享空间为一些需要长时间讨论的项目设立了可以连续使用半年的‘创新空间’予以支持。眼下,创新空间里就有5个项目团队入驻着。
    
    电气学院大二学生薛伟杰的创业项目团队,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几个一起参加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来自不同专业的伙伴,他们经常要一起深入讨论计划书的想法。“上学期末的时候,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提交了一个项目申请,没想到就审核通过了。”薛伟杰告诉记者。
    
    “同学们有想法就要去实践,就可以入驻‘创新空间’。”黄晨说,图书馆方面希望将“创新空间”打造成一个孵化器,今后也打算专门招兵纳贤,设置一些题目请大家来做。
    
    “我们还鼓励在‘创新空间’的团队,将他们的成果拿到‘文化空间’去做一个讲座,和大家一起分享。而分享的内容会被记录下来,作为视频资料进入图书馆的馆藏体系,今后可以像图书、期刊一样服务读者,这是用户‘分享’给图书馆的内容。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下,图书馆单向度的输出必需转向为用户、图书馆双向互动、共建共享。”黄晨说。
    
    目前,图书馆的知识、学习、研究、文化和社交空间都几乎爆满。不过多媒体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和创新空间因为门槛相对较高,还相对“空闲”。“有时候会有同学们跑来咨询多媒体空间的剪辑机器怎么用,很不好意思的是我们也不是很会用。”徐红说,目前有使用记录的几位同学都是本身有剪辑方面基础的。前不久一位计算机学院大一学生巩炳辰就在多媒体空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微电影。“我们工作人员也在跟同学们学习,也希望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同学到这里当志愿者。”
    
    (张鸯 韩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