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不能像幼儿园小朋友玩拼图一样,用数字技术把成千上万的壁画碎片重新拼接起来?”这是新疆考古所给浙江大学专家出的一道题。
在新疆,有很多石窟由于损坏严重,壁画都一片片地掉下来,洒了一地,新疆考古所把这些壁画碎片都搬回了实验室,摊放在桌子上。然后,怎么办?
他们想到了之前合作过的浙大数字文保团队。“如果先在电脑里,把这些碎片复原成壁画,然后再实际修复,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对文物的破坏。”
由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鲁东明教授领衔的数字文保团队准备迎接这一挑战。“这项虚拟修复的工作难度很大,不像玩拼图那样有参考图案,壁画原先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目前还在研究制定具体的项目方案。”
虚拟修复是浙江大学与新疆文保有关方面最新开展的文物数字保护方面的一个合作计划。这也是记者从12月3日浙大召开新疆问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筹)系列主题研讨会之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的一个学科研究新动向。除了文物数字保护外,学校还在多个层面谋篇布局。
研讨会上,来自人文学院、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公管学院、计算机学院、建工学院、化工系、材料系、图书与信息中心、西部研究院以及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个院系、单位的专家都从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对“新疆文化遗产保护,我们能做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西北边疆历史文化研究、全疆不可移动文物监测工程的集中规划建设与运行维护、地下遗址三维恢复与虚拟展示、新疆文物遗产的国际传播策略、人类学与新疆文化遗产保护、儒佛道、伊斯兰教等与新疆社会文化……虽然这些还只是专家们的初步想法,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就会开花结果,为新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添上浙大求是的色彩。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说,浙大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整合校内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学科优势,在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海内外学者的支持下,与新疆等西部地区的合作取得了许多成绩,形成了浙大文史哲学科重点布局的新思路。浙大与新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将成为以“文物信息数字资源库”为基础,从文物本体保护到文化遗产价值发掘、价值利用的立体化、高层次合作。
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王旭东、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周旸等专家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浙江省文物局和浙大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文 吴雅兰/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