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学术  科研

基因工程,开辟家禽传染病防控新途径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术构建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4-01-10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卢晶 张鸯7592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种疾病在中国的集约化养殖鸡群中广泛流行。患鸡精神萎靡、羽毛松乱、食欲不振、下痢、虚脱而死。该病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最高可达70%,对养殖企业、养殖专业户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时在我国的养殖行业中仅个别研究人员知道并认识这个病。”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周继勇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攻读硕士时开始接触并研究这种最早被称为“Gumboro”(美国最早发现该病所在地名)病的传染病。它是由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体疫免疫中枢为特点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感染后会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造成对其他病原体易感性升高。它直接捣毁鸡的体液中枢免疫系统,被人戏称为鸡的“艾滋病”。该病最早发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1962年被诊断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传入中国。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养鸡国,也是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最多的国家,我们对这个病的疫苗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周继勇说,世界上对法氏囊病的预防主要是减毒的活疫苗,即弱毒疫苗,这个疫苗虽然使疾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因为有一定毒副作用,所以存在安全隐患,同时效果也不理想。因此,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控制技术是全球一直以来希望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浙江大学于涟、周继勇研究团队通过与长江大学、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合作,经过二十余年的合作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
    
    
项目研制出了全球第一个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周继勇说:“广泛、长期的使用弱毒疫苗后,死亡率是大大降低了,但亚临床感染和发病的状态非常普遍,病毒也随之变异了。为了使疫苗持续有效,就要加强毒力,这样其实是非常不安全的。这个项目的基因工程疫苗,只是用了病毒的一个蛋白,绝对的安全。另外,传统的疫苗使用SPF鸡胚进行生产,需要建立疫苗生产的专用鸡场,生产成本非常高,而这个项目开发的基因工程疫苗只需要在疫苗厂车间通过发酵罐培养就行了,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他们创建了不依赖于病原的传染性法氏囊病鉴别检测技术和疫苗效果评价技术。“如何区分野外病毒感染和疫苗病毒感染?如何鉴别是感染产生的抗体还是疫苗产生的抗体?我们用现代的蛋白质组学和生化技术,找到了能鉴别野毒感染和疫苗感染的生物标记。”周继勇介绍说,通过该标记,可以规避使用原始的病毒来进行检测,减少了在生产和检测过程中直接接触病毒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危险性。
    
    
他们利用基因免疫技术和反向遗传学技术,筛选创建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核酸疫苗技术体系和基因缺失疫苗技术体系,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型疫苗的快速研发构建了反向遗传学技术操作平台。
    
    
他们通过病毒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疫苗病毒和自然界野毒在鸡体内重配产生新病毒的现象,从理论上揭示了使用活病毒疫苗控制传染病的危险性。
    
    
该项目使疫苗生产获得了技术升级,获授权发明专利7个、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1个、转基因安全证书2个。发表的SCI与中文论文被引用559次。目前,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蛋白亚单位疫苗已经覆盖全国使用。
    
    (文 卢晶/摄影 张鸯)
    
    点击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