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头条

黄建教授团队发现人体大肠癌靶向细胞

Cell子刊Immunity刊发封面论文

发布时间:2014-05-16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方序3701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肿瘤研究所黄建教授团队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免疫、肿瘤与生物医学中心严俊(Jun Yan)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发现了固有免疫细胞γδT在人体大肠癌炎性微环境中具有的重要免疫抑制作用,并揭示了其作用网络及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Cell子刊Immunity(《免疫》杂志)5月16日的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
    
    黄建与严俊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据黄建教授介绍,γδT细胞是一类分布于外周血及粘膜组织的非MHC限制性固有T淋巴细胞,是机体抵御疾病感染、肿瘤形成的重要细胞亚群。已发现γδT细胞的功能亚群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如IL-17分泌型γδT细胞(
γδT17细胞)与人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皮炎和肝炎等密切相关。迄今只报道了少数动物模型中γδT17细胞在疾病相关炎症中的作用,但未见有关人体肿瘤γδT17细胞的研究报道。
    
    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伍品。在导师黄建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小组利用人的大肠癌新鲜组织,通过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及多色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等系列检测技术,发现了大肠癌组织中IL-17明显升高且主要来源于γδT17细胞,这与此前动物模型研究提出的的Th17细胞不同,澄清了人体大肠癌IL-17的来源问题。研究小的进一步研究还显示,大肠癌组织上皮完整性破坏所导致的肠道细菌及其产物在侵入肿瘤组织后,可激活浸润炎症性树突细胞(InfDC)分泌IL-23,从而诱导γδT17细胞极化和异常增高;
活化的γδT17细胞除分泌细胞因子IL-17外,还能分泌IL-8,TNF-α和GM-CSF,趋化了PMN-MDSC细胞在肿瘤组织的聚集,促进了其增殖和存活,由此形成了免疫抑制微环境,进而导致肿瘤进展,为此提出了以γδT17细胞为核心的InfDC/γδT17/ PMN-MDSC免疫调控轴的作用机制。
    
    此外,课题组结合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了γδT17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发现仅浸润γδT17细胞,而非Th17或Tc17细胞与患者临床不良预后相关指标如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及血管侵犯等呈正相关,表明肿瘤组织内γδT17细胞数量越多,比例越高,则肿瘤恶性程度越高,临床预后越差。
    
    这项研究将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为靶向γδT17细胞的肿瘤治疗及预后预测提供了可能性,为今后临床转化指引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