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调查

2014级本科新生调查数据大起底

发布时间:2014-09-22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本科生院高教研究所7514


    2014年8月,作为学校本科生院自立研究项目“大学生成长状况调研”工作的一部分,本科生院联合浙大高等教育研究所面向全校5800余位本科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04份。这一问卷是面向2014级学生的第一份问卷,今后还会进行跟踪性问卷调查,对各个时期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开展该项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帮助学校各培养单位(学院)了解学生,使各培养单位能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期望开展教育教学,有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希望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准确定位、有计划地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涯。三是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相关分析,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学生各方面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进一步探索当代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机制,推动学校更有前瞻性地开展教学改革。
    
    本文刊载的为调查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分析一:学习基础和能力
    

    浙大学生都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此,本次问卷主要从学生的学科兴趣、学习习惯、多元智能倾向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1.学科兴趣学生的学科兴趣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影响因素的多元性使学生的学科兴趣存在多样性,既有显性的学科兴趣,也有隐性的学科兴趣;既有短期的学科兴趣,也有长期的学科兴趣;既有意向性学科兴趣,也有实质性学科兴趣。本次问卷调查以“在所有高考科目中,你学得最轻松的科目是什么?”为题,了解新生实质的、可持续的学科兴趣和特长。
    
    
    
    统计结果表明(见图1),新生中99.3%至少有1门学科学起来比较轻松,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学科兴趣和特长,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在统计结果中,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特长呈现多元化倾向,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其兴趣和特长的专业,指导学生将在某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习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是师生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还有0.7%的学生在学习中并不轻松,这是各培养单位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
    
    2.智能特征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有直接的关联。智力是指个体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思考、判断)等。进入浙江大学的学生在记忆力方面一般都比较强,本次问卷对此没有进行调查。
    
    在观察力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观察事物的习惯,但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观察力还有待提高。在“你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父母、老师或同学的表情,并从表情中了解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一问题中,95.84%的学生都选择曾观察过,其中,能从表情中了解喜怒哀乐的占88.15%,不能了解的占7.69%;有2.4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观察过”,另有1.71%的学生没有回答该问题。这一结果表明,有近12%学生的观察力有待提高,其中超过4%学生需要加强观察习惯的培养。
    
    在理解力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理解力还有待提高,只有36.79%的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一个知识点老师讲一遍就能理解”,有30.21%的学生希望大学里“老师讲课应深入浅出,能听懂”。在分析判断能力方面,有多数学生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有较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在“你对班上与你比较要好的同学的性格、特长和缺点是否了解?”这一问题中,回答很了解的学生占57.34%,回答比较了解的学生占40.27%,两者合计占97.61%。但对于比较复杂或未遇到过的问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就相应降低,在“如果你的同学或朋友做了损害你的事情,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中,只有59.33%的学生能考虑到法律的因素,能明确提出依法处理的则更少。
    
    
    
    问卷还从兴趣的视角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在2014级新生中,语言智能发展得较好的学生最多,占21.16%,其次是人际智能(占20.27%)和逻辑-数学智能(占15.18%)。这项调查一方面说明,尽管入学新生的智力会有高低之分,但绝大多数学生(占84.78%,选填“其他”或未填答案的学生未进行归类)在其智力结构中往往有某方面能力较强。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者霍华德·加德纳的观点,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依此理论,教育者不能以传统的智商高低(智力)来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而应该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充分理解他们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数据只展示了从兴趣爱好角度得到的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有8种智力,由于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而产生了各自的优势智力领域,这种优势智力领域使学生具备了各自的学习技巧和活动表现,教育者应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和适合的教学,利用其优势智力领域充分发展其潜力,并带动其弱项智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总体水平较高并富有自身特色的高层次人才。
    
    
    
    3.学习习惯本次问卷以“在下列表述中,哪几项是你的常态行为?”为题设计(见图3)了12项与良好学习习惯相关的问题,收回的问卷中,没有一项被所有的学生选择,最高选项的选择人数只占学生总数的71.64%,这表明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大学课堂上,教师不可能与中学教师一样重复多次去讲解某一知识点,如果在始业教育中不让学生充分理解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阶段的差异,很可能会有相当学生在起步的时候开始落伍。而在各种学习习惯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学习计划性和主动性”。数据统计说明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比较主动的去寻找想要了解的学习内容。
    
    
分析二: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学习成效和今后的发展潜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联自不待言。非智力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本次问卷只从不同层面的非智力因素中选择了部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调查。
    
    1.理想抱负职业理想并无好坏之分,重点在于适切性、实现途径和应变能力。本次问卷从“人生抱负”、“职业理想”和“学业理想”三个维度进行了调查。
    
    在人生抱负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思考过相关问题并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结论;其中,近五分之一学生的人生抱负着眼于自身,近三分之二学生的人生抱负着眼于社会;在着眼于社会的学生中,偏重于社会个体的占29.87%,偏重于社会整体的占36.35%,面向本国的占53.59%,面向全球的占12.53%。
    
    在职业理想方面,选择“担任政府官员”的占2.56%,选择“从事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的占40.87%,选择“争取成为一个企业家”的占16.46%,选择“只要是赚钱多的职业都可以考虑”的占7.86%,选择“只要是领导和管理岗位都可以考虑”的占3.89%,选择“其他”的占15.8%,选择“没想过”的占8.67%,未选择的占3.89%。上述结果表明,在所有新生中,有超过12%的学生对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缺乏思考;偏重于改善经济条件的学生占24.32%,偏重于提高社会地位的学生占22.91%;关注职业稳定性的学生占43.43%,关注职业创新性的学生占40.87%,关注职业竞争性的学生占16.46%,关注职业实在性的学生占11.75%。学校应为具有不同职业理想的学生提供提高其相应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在职业理想难以达成时,学生应有适应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业理想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求知欲望(见图4),但仍有少数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低或未考虑过为自己设定一个学业目标,有57.29%的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习兴趣。
    
    关于学业理想的调查结果提醒教育者必须重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关注学业预期较高的学生。从统计结果看,希望自己学业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高达87.23%,希望自己学业成绩名列前五的也占24.92%,其中必有部分学生不能实现自己的学业预期;二是要重视提高少数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关注并帮助学业困难的学生;三是要加强对重视自身学习兴趣的学生的学业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专业要求与自身兴趣之间的关系。
    
    2.自信心自信心是反映个体对自己能力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自信心的差异对其学习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问卷以“下列表述哪几项最适合你所思所为?”为题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了初步调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只要努力,自己肯定会比班上的同学强”,占52.76%;选择“凡决心做的事,即使没人赞同也会坚持做下去”的学生占51.68%;选择“经常勉强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的学生占13.73%;选择“经常担心自己不如其他同学”的学生比例呈31.48%。这一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但也有超过30%学生的自信心较弱。在自信心较弱的学生中,有些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在一项关于“你认为目前自己最缺乏的素质”的调查中,认为自己最缺乏“自信”素质的学生占15.08%,在关于“你在本科学习期间最希望发展的素质”的调查中,认为需要提高“自信”素质的学生占16.36%。
    
    3.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意志力是个体根据目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自觉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的个性心理品质。问卷在“下列表述哪几项最适合你所思所为?”中对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进行了调查,57.21%的学生选择了“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凡决定做的事都会设法完成”这一选项,51.68%的学生选择了“凡决心做的事,即使没人赞同也会坚持做下去”。但也有36.85%的学生会在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
    
    问卷也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了简单的调查,有30.69%的学生“遇到自己正确的意见不被接受时会很生气”,有22.19%的学生“宁可做回报不高但风险小的事,对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没有太大兴趣”。统计还显示出,相比较而言,对于实际困难所造成的挫折,学生的抵抗力相对较强,对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挫折学生的抵抗力相对较弱。
    
    4.情绪调适能力情绪尽管是短暂的心理活动,但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次问卷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调适能力进行了非常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1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开心的事情多,不愉快的事情很少”。有11.7%的学生“听到别人批评自己会很生气”,有21.14%的学生“遇到不如意的事会沮丧好长时间,甚至会变得不太自信”,有2.88%的学生认为“有很多同学的脾气不好,相处困难”,尽管受问卷篇幅限制而不能对学生各种情绪反应进行详细调查,但上述结果意味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的情绪调适能力有待提高。提高学生的情绪调适能力成为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分析三:交流协作能力
    

    问卷在“交流协作能力”的调查表明,在人际感受、理解、记忆能力方面,有57.34%的学生对自己中学班上与自己比较要好同学的性格、特长和缺点很了解;在人际表达和融合能力方面,只有28.91%的学生除班上同学、儿时伙伴和亲戚外“有很多朋友”,60.11%的学生有少量朋友,10.42%的学生“很少与其他人接触”或“不太喜欢交朋友”,后两部分学生的表达和融合能力不强或交友意识、交友经验不足,这类学生占了较大的比重。在遇到相互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有75.47%的学生会试图通过交流主动去解决问题。但有11.7%的学生“听到别人批评自己会很生气”,有30.69%的学生“遇到自己正确的意见不被接受时会很愤怒”。
    
    在协调和处理关系能力方面,有2.88%的学生认为“有很多同学脾气不好,相处困难”,有5.12%的学生不能原谅朋友对自己的损害,其中1.58%的学生会对朋友实施报复,有19.97%的学生不能谅解朋友对自己比较严重的损害,39.36%的学生不能谅解朋友故意对自己的损害。只有27.12%的学生给予朋友以改正错误的机会。
    
    学生们对自己交流协作能力不足有一定的自我认识,14.09%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的是沟通交流能力,有19%的学生将这一能力列为本科期间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有2.03%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的能力是团队合作能力,有5.47%的学生将其列为本科期间最需要提高的能力。
    
    (制图:王若青)20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