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观点  师说

包松谈大学生礼仪规范

发布时间:2014-09-26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包松108348


    浙大哲学系董平教授在解读浙大校歌“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这一句歌词时,告诉我们礼乐是“文明制度”,是中国古代关于人类公共生活之公共秩序的核心观念。“礼”是实现差别性秩序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履行应有的责任来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共生和谐。而大学是以师生的共同体为基本生活境域,构成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生活阅历、社会经验、个性修养、思想认识各不相同,这些差别性形成了大学校园的丰富和多元,通过礼乐“文明制度”的规范,形成这个共同体的公共秩序,并实现大学的公共愿景。
    
    大学对于大一新生而言犹如开启了一趟新的旅程,打开大学的门,发现大学校园如此大,资源如此多,同学差异如此大,老师和父母却变得似乎有些遥远了,于是在感觉自由的同时也感到了很多茫然和无助。似乎在跨过大学这道门的瞬间就必须得成熟,就必须得独立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所以今天在这里,我想谈谈大学生在寝室、教室等不同场合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日常交往中的电话礼仪规范,以期能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融入到大学这个共同体的公共秩序中,学会更得体地待人接物,更快地成长。
    
    
寝室礼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体周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个允许的空间限度内才会显得自然与安全。寝室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场合,室友的交往空间距离基本停留在社交距离(0.5-1.5米)之内。因此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个性迥异的四个人生活在一起,如何和谐相处呢?寝室礼仪强调两点:一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指通过每个室友的劳动保持个人和寝室的卫生整洁,使大家能有一个干净优雅的居住环境。人与人的和谐是指关心帮助室友但彼此尊重个人的隐私,面对各自不同生活习惯的冲突,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沟通达成寝室公约并执行。
    
    
教室礼仪
    

    教室是属于半开放状态的场合,因为即使是在上课期间,在教室的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是不关联的。因此教室礼仪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和教室资源的关系。上课期间,学生进入教室应该穿戴整齐,准时进入课堂并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师的尊重。不上课期间,教室作为自习的场所,学生在其中要保持安静和环境卫生,同时不要占座,以便让教室资源得到最合理充分的利用。
    
    
电话礼仪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电话短信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方式。那么电话什么时间打比较合适?使用电话有哪些讲究呢?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重大的紧急的事情,晚上10点之后,早上7点之前的休息时间,最好不要给别人打电话。(当然情侣之间煲电话粥另当别论,但也要注意不要影响到同寝室的室友休息)。万一真有急事需要在别人休息的时间打电话,接通第一句话要说的就是“***,您好!我是***,真的抱歉,因为事情紧急,这么晚(早)打扰您了。”另外,就餐时间也不适宜给别人打电话。
    
    使用电话还要注意场合,在教室、会场、影剧院等一些需要安静的场合,手机铃声一定要调成静音或震动。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接打电话,如果非打不可就要降低说话的音量,控制通话时间长短,做到长话短说,废话不说。
    
    大学生在给老师或不是很熟悉的朋友打电话时,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接通电话就自报家门:“***老师,您好!我是专业+年级+姓名……”。有些学生给老师发短信,弱弱地问一句:“您是****老师吗?”老师接到这样的短信是很无语的,既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需要什么帮助。所以要注意电话短信一定要说清楚自己是谁,有什么事情需要求助。
    
    还有打电话由谁先挂电话呢?社交礼仪中遵循的是位尊者或者被求一方先挂电话,所以如果是学生给老师打电话,一般由老师先挂电话。如果电话掉线了,学生应该立刻打回去说明情况:“**老师,不好意思,我在电梯里,信号不好,电话掉线了”。
    
    
大家也许会想,在寝室、教室干什么以及打电话都是个人行为,为什么要遵守那么多规矩呢?这是因为三米范围内是一个礼仪距离,在这个距离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都会发生关系,形成一个或紧密或松散的共同体,会产生公共秩序的问题,而这些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就是用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以确保每个人的安全舒适空间不被侵犯。
    
    大学生的礼仪规范有很多,究其根本在于对人、对事、对物的尊敬和恭敬之心,希望大家在一举手一投足间且行且修炼,让礼仪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为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