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学术  科研

复合植物生态修复水环境

发布时间:2015-01-3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陆兴华25373


    专家名片杨肖娥 浙大环资学院教授,省“五水共治”技术专家团保供水技术专家
    
技术特长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饮用水源地生态净化、生活污水生态工程等
    

    
近些年来,杨肖娥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水环境生态修复与水资源保护创新技术模式,不仅完成了大量的饮用水库植物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水体植物生态修复工程,还完成了尾水高效深度处理生态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这些工程和技术,使得饮用水库生态保护与生物能源开发一体化,河网水体污染生态修复与底泥资源化,也为我国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除磷脱氮和脱毒提供高效低廉成套生态工程技术体系,为污水厂“提级提标”提供新途径。
    
    “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主要污染物包括氮、磷、重金属、有机物等。我国江、河、湖、库及池塘等地表水系氮磷污染和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经济发达地区水体污染面积达70%左右。”杨肖娥介绍,饮用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爆发,藻类死亡释放藻毒素,当前的自来水制备工艺去除藻毒素困难,作为饮用水源,有致病、致突变、致癌等危害,影响人体健康。
    
    目前,对水体污染的治理通常采用外源污染控制的方法,如建造常规污水处理厂,它不仅费用高,且达标排放的尾水中氮磷浓度比富营养化标准高几十倍,仍不足以解决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疏浚底泥、引水冲水等方法,不仅耗资大,而且实践证明其不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化学絮凝、杀藻和除臭等方法会引起二次污染;建造人工湿地在国外污水处理中成功运用,但需要占用大面积土地,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仍有局限性。
    
    污水生物治理与富营养化生态修复工程运用营养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淹没区水面及非农地,以植物和微生物为主、动物和物理措施为辅,建立具有高度净化能力的复合植物生态系统,将水中污染物质资源化,同步实现污水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我们的项目把污染物资源化作为主要原则,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探明了净化生态系统合理配置原理;把生物膜净化技术、物理-生物脱毒技术、陆生植物浮岛技术、表面流生态湿地技术和潜流湿地技术,以及农业生物轮套作技术等进行高度集成并加以创新。在水体氮磷等的污染高效净化特异生物材料创新方面研究取得突破,筛选到了一批高效净化水质能力并且能适应于淹没区生长的的工程植物种质材料。”杨肖娥介绍说。
    
    针对饮用水库生态修复与生物能源开发,团队建立了“5+1”模式,即农业面源污染物能源植物截除工程、入库口前置高效复合湿地生态工程、健康生态林工程、库体内源污染修复立体生态浮岛工程、溪流强化脱氮除磷生态工程+能源化利用,达到工程的一体化;对尾水生态净化与污泥生物资源化一体工程,建立了“2+1”模式,即尾水高效净化复合生态湿地工程、污泥与修复植物一并动物反应器转化工程与+资源化利用,达到污水深度处理与污泥资源利用一体化;目前团队正在承担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创立河网(河、湖、池)生态修复与底泥生物资源化一体技术(“4+1”模式),包括陆源污染控制与截除工程、水动力与生态清瘀工程、水面立体生态系统净化工程、河网生态管理+底泥与水修复植物资源化利用;此外,为了减少农业与生活等对水体氮磷等的面源污染,团队建立了畜禽养殖废物多级利用一体化技术模式。
    
    杨肖娥团队研发的饮用水库富营养化生态修复工程、尾水深度处理生态工程以及河湖地表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建成了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修复技术集成示范工程6个。工程技术体系在浙江、江苏、广西、福建等省50多家单位应用。至2013年12月底,已在浙江12个主要中大型饮用水库,8个污水处理厂应用。
    
    (陆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