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学术  科研

处理池对接上太阳的动力

发布时间:2015-01-3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吴雅兰24993


    专家名片吴东雷 浙大环资学院副研究员,省“五水共治”技术专家团治污水技术专家
    
技术特长太阳能驱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高浓度竹制品废水处理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农村,生活污水就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对浙江省来说,像温州一带的农村,人口密度大;浙北如安吉等地方,农家乐非常发达。这些现实状况都给农村污水处理带来了很大的考验。
    
    与城市污水治理相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境保护投入长期不足。它既是“五水共治”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也是“五水共治”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比较常用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无动力的“厌氧+人工湿地”模式,不需要外接电源,专业门槛低,操作方便,但时间长了湿地容易堵塞,维修更换也很麻烦;一种是有动力的“厌氧+好氧”模式,需要外接电源,技术要求高,使用不方便,电费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吴东雷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琢磨新的处理技术:“其实,一些工厂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很先进了,但在农村却派不上用场。我们的技术必须基于农村缺乏专业运行管理人员这样的现实。”
    
    吴东雷认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关键不在于技术的“高精尖”,而在于“接地气”。他们希望能够研究出一种既能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又操作方便可以实现无人管理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浙江省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710-2100h,属于日照较充沛的。但是,怎么样才能让太阳能和污水处理连在一起呢?江南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怎么办呢?
    
    “其中有两个问题最关键,一是曝气效率问题,二是太阳能发电系统配置。”吴东雷说。
    
    曝气就是给处理池充氧气,是实现强去污力的重要一环。好氧微生物只有“吃饱”了氧气才能有力气去“消灭”水里的有机物。而好氧微生物的存活标准是每升水中的溶解氧达到3毫克以上。由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给处理池提供曝气等设施的电力,这个电力够足吗?
    
    太阳能发电系统配置就是太阳能光伏板和蓄电池如何巧妙地组装在一起,确保能长期稳定地运行。配得少了,污水处理不达标,配得多了,不经济。怎样的配置才是有效而合理的呢?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课题组反复实验了近一年的时间。
    
    优化后的系统配置,使得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后还能将多余的能量储存在蓄电池中,在连续阴雨天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在蓄电池充满的情况下,系统可在连续7-15天阴雨天情况下正常运行。
    
    同时,微电脑自动控制系统与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的运用,使得整套技术实现了在线通讯、远程故障报警、远程故障排除等,无需人工管理和值守。
    
    与无动力模式相比,这套技术节省占地,并深化了对污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的处理程度,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成本也大大降低。与外接电源模式相比,这套技术完全脱离市政电网单独运行,实现了“零能耗”,使用方便。
    
    目前,这套技术已经在全省几十个县市得到实际使用,特别是“五水共治”开展以后,在浙江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当农村生活污水进水COD≤400mg/L、氨氮≤50mg/L和总磷≤6mg/L时,使用该套技术后,出水污染物浓度可满足可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中B标准,可排放到自然环境。而运行成本却很低,每吨水的投资费用只要0.48元,运行费用只要0.03元。
    
    (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