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大人在景东

科研推广大平台 教学实践大舞台

发布时间:2015-06-09来源:农民日报作者:蒋文龙2389


    凌晨5∶00点,打车赶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乘坐7∶40航班到昆明,再转乘大巴,路上还要花7个多小时,天黑时分,终于到达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2700多公里的行程,让人感到骨头几乎散架。
    
    但如此艰辛的行程,对程荣霞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两年来,这位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的副处长,从浙江杭州到云南景东,已经跑了不下10趟。而且,以后还将持续跑下去。
    
    “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
    
    
景东是云南6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之一,境内山峦重叠,山区面积占95.5%,坝区只占4.5%,交通设施落后,没有机场、没有高速,也不通铁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只有54亿元,财政收入只有4亿元,但地方财政支出却需要23多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也低得惊人。
    
    但景东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这里,工业基本上是空白,因此没有任何污染。而且,县域范围内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和哀牢山。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
    
    高等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地区,是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一项创新性部署。早在国家八部委明确浙大定点扶贫云南景东之前,浙大就已经与浙江丽水、贵州湄潭等山区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在扶贫上先行一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浙大认为,高校扶贫,不可能直接给予太多经济上的支持,而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将“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因此,结合景东客观实际,也根据浙大自身优势,浙大决定以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干部交流与人才培养三大方面为重点,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逐步打开扶贫大门。
    
    根据工作规划,浙大派出著名农经学家黄祖辉担任景东县人民政府顾问,每年至少前往景东一次,开展调研指导、举办学术讲座;每年选派优秀干部前往挂职,担任副县长职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生层面,浙大专门成立了研究生支教团景东分团,每年选派优秀研究生前往义务支教,时间一年;还在景东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假期,组织社团前往开展活动。
    
    定点扶贫以来,浙大共组织了80多名专家教授、管理干部赴当地考察调研,先后已经完成14项工作计划。一方面,是浙大派出各个层级的人才前往景东;另一方面,则组织当地干部走出景东,到浙大进行各种层面的培训。2014年,为28位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举办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训班,为154位滇西党政干部量身定做进行培训,学校承担所有费用。其他教育、医疗方面的培训,在双方结对之后,也都有条不紊开展起来。
    
    景东农业局局长罗涛告诉记者,每次与浙大教授接触,都觉得收获颇丰,视野上开阔很多。今年,农业局设计了两大工作任务,一是就全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展开全面调查,以便出台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二是在公路两边种植油菜花,将农业和休闲观光相结合,进行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
    

    在扶贫中,大力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但景东农业发展路在何方?
    
    浙大教授调查发现,景东农业同样存在明显的优势与不足。论优势,景东光、热、水、气等自然条件优越,对发展种养业都十分有利,但景东土地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不足,加上交通运输制约,造成其经营方式原始、粗放,不仅生产率达不到要求,而且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根据其现状特点,浙大提出,景东农业要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核桃是景东农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品质好、规模大,面积达到60多万亩。价格也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在每公斤60元的价位,是景东农民的“致富果”。但再过几年,景东核桃挂果,与此同时,周边县市核桃发展来势凶猛,全国已经达到数千万亩,可以预见,一场“核桃大战”将在所难免。
    
    “我们的核桃,蛋白质含量超过别人好几个点,所谓的‘漾濞核桃’,正宗产地就在我县,但外地消费者并不了解。”说到景东核桃的处境,副县长杨波很是焦急。
    
    为了解决景东核桃发展隐忧,浙大黄祖辉教授亲自担纲,今年春节一过,就组织了9个专家,奔赴景东调研。该团队由品牌专家、营销专家、食品加工专家、环保专家、传播专家等组成。
    
    专家小组考察了景东的整个核桃产业链,走访了合作社、核桃乳生产企业、核桃油加工厂,并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座谈,最后指出,必须打造“景东核桃”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为旗帜,带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景东核桃产业前景广阔,但无论是企业,还是合作社、大户,目前都没有能力创建品牌,唯一的办法就是成立景东核桃产业协会,注册‘景东核桃’证明商标,供主体共同使用。这正是政府为产业发展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黄祖辉说。
    
    目前,一份景东核桃产业发展的咨询报告正在抓紧撰写,围绕主题,各方面专家都将贡献自己的智慧。“产业发展往往涉及诸多环节,而并非解决某一个技术问题就可大功告成,因此,我们致力于提供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黄祖辉告诉记者。而这,正是浙大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校,可以集成发挥优势的一种探索。
    
    像核桃这样的综合“问诊”,浙大已经组建专家团队,对景东几个主导产业,如乌骨鸡、食用菌、蚕桑等全部进行了“问诊”。每个产业,浙大都选派教授担任首席顾问,经广泛调研座谈后,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并调动社会资源予以实施。
    
    从“要我扶贫”到“我要扶贫”
    
    
浙大定点扶贫景东有思路,有办法,有作为,形成如此格局的根本原因何在?浙大是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浙大又能否通过机制设计切实保障扶贫的动力?
    
    金德水是浙大党委书记,并亲自担任定点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扶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区域平衡发展,浙大作为中央部属高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但扶贫尽管是一种社会责任,对高校发展而言却十分重要。景东不仅是浙大科研推广的大平台,也是教学实践的大舞台,因此,不仅不是包袱,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食用菌专家陈再鸣副教授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论断。他告诉记者,景东的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合食用菌市场,2014年9月,他带领5个业界精英前往考察,当即达成在景东合作种植灵芝的意向。“浙江是灵芝种植、加工、利用的大本营,具有技术、品牌、营销优势,但生态环境不如人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景东合作建设生产基地。”
    
    让他兴奋不已的还有,在景东考察期间,采集到了云南特有的稀有野生食用菌“小香覃”标本,经过纯化培养,最后成功获得野生“小香覃”纯菌种,这是完全利用浙大技术,在国内获得的第一个野生“小香覃”纯人工培养物,完全有可能进行产业化开发。“如果没有景东的扶贫,我们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合作基地、科研基地?”陈再鸣深有感触。
    
    在景东挂职担任副县长即将期满返校的蔡荃告诉记者,定点扶贫看上去是浙大单方面的付出,其实不然,这个过程是双赢的,两年的时间景东已经成为浙大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的重要实践基地。而他自己在这里得到的锻炼,将成为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下一步,浙大还将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确保“要我扶贫”走向“我要扶贫”。
    
    (本报记者蒋文龙)2015-6-9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标题:科研推广大平台 教学实践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