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大新生“第一课”,听“孤独数学家”张益唐讲孪生素数

发布时间:2015-08-22来源:钱江晚报作者:见习记者 张冰清8121


    今年浙江大学的新生很幸运,正式报到第一天,就有一位数学界颇具传奇色彩的学术大咖,光临浙大的理学大讲堂。
    
    
这位大牛是华人数学家张益唐。2013年,他一篇关于孪生素数的论文在权威学术刊物《数学年刊》上一经发表,立马引起业界的巨大轰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教授爱德华·弗伦克尔称他的证明蕴含着“文艺复兴的美感”。
    
    
而在此之前,他只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名讲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只有区区两篇,外界评价他是“孤独的数学家”。
    
    
昨天下午4点,张益唐准时出现在国际会议中心。条纹衬衫,黑色西裤,脚上却配了一双白色运动鞋。这是时隔31年,他再次来到浙江。
    
    
工作人员协助他放映PPT,他那篇著名论文的题目出现在屏幕上,“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 Numbers”(《素数间的有限间隔》)。PPT是全英文的,张益唐向大家道歉,自己没用过中文版,只能拿英文版来讲。
    
    
讲座的主题是素数的gap(间隔),结果张益唐发现,现场听众年龄的gap(跨度)也很大。上至中老年数学爱好者、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授,下至尚不识字的孩子,都来一睹数学家的风采。
    
    
很多孩子是跟着爸爸妈妈来的,他们大多是对数学感兴趣的小学生。张益唐在讲座前就发现了这些小听众,特地走上前问小朋友的年龄和年级。“希望我们没解决的问题,以后由你们来解决。”他说。
    
    
数学科学学院的蔡天新教授说,这是张益唐第一次给公众做讲座。论文发表后,他受邀在哈佛大学介绍他的研究进展;去年8月,他在韩国首尔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邀在闭幕式之前做一小时的报告,这些都是专业的学术报告。
    
    
但显然,张益唐还没掌握公众演讲的技巧。整个讲座,他侃侃而谈的依然是他最熟悉的研究成果。讲座开始没多久,他就径步走到白板前,用水笔写起了数学公式,“每一次讲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写点东西在黑板上。”
    
    
他从素数的定义开始讲起,一分钟后,记者就开始听不懂了。记者环顾四周,除了看上去像是数学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以及数学教授听得饶有兴致,其他听众也是一头雾水。
    
    
不能怪公众的数学水平太低,毕竟张益唐分析的,是曾被数论界公认为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他笑称在研究前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公认”,所以就坚持一路研究到底。
    
    
此前接受香港《名星》杂志采访时,他把这个研究过程称为跨越“不是一根头发丝的距离,而是半根、1/4根或1/8根头发丝的距离”。
    
    
最后跨过头发丝的故事,非常符合普通大众对一个天才的想象。2013年夏天,张益唐来到好友指挥家齐光家里看梅花鹿,梅花鹿没看着,但在某一瞬间,他突然把问题想通了。
    
    
讲座的最后,听众纷纷上台求合影。全场年纪最小的一个小女孩仰起头奶声奶气地问:“张伯伯,学数学有什么用啊?”张益唐俯身回答:“学数学能解决很多问题呀。”
    
    (201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