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要闻

院士授课300导师如何培养研究生

发布时间:2015-12-20来源:作者:33880







    导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对于学生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做好一名导师,培养更多优秀的研究生?12月18日,浙江大学求是导师学校第八期专家报告会在紫金港校区举行。副校长严建华出席报告会并致辞。北京大学严纯华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浙江大学杨树锋院士应邀做专题报告,为浙大和省内高校的300多名导师们上了一堂“导师课”。浙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家平主持报告会。
    
    严纯华: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严纯华院士向在座的导师们系统地讲述了作为一名导师,如何指导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他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和西方国家有很大区别,我们的学生在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和社会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国内的导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说,应该要尽早地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上研究生,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的区别在哪里。要避免学生读研伊始就好高骛远,以发表高端论文为目标,要将研究科学问题关键技术作为核心,将“心高”、“眼到”、“手至”融为一体,夯实基础,客观分析,进而才能大胆创新,实现研究目的。在讲到文献查询和阅读时,严院士指出,要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文献库,建立自己的索引方式。他还仔细讲解了如何指导研究生进行交流、讨论和争辩,如何指导研究生准备研究工具,撰写论文,编写投稿信和投稿,如何做学生家访等具体经验和心得。
    
    曹雪涛:模范的力量可以产生无穷的动力
    

    曹雪涛院士培养的学生先后有11人次获得了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这一成就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经验是,首先要为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念。他说,作为导师,除了要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指导,还要为研究生提升精神境界。“研究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实用型的,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有可能研究生毕业之后不会从事自己学习的专业,但是通过这个阶段获得了一种能力,提升了一种境界,可以坦然地面对对社会的任何挑战。”他列举了爱因斯坦、钱学森、袁隆平等国内外科学大师,指出“模范的力量可以产生无穷的动力”,要激发学生们对于模范科学家自发的追随和模仿。他还以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例,指出做科研不要先讲条件,要培养学生在艰苦条件下仍能从事世界一流的原创性工作的精神。他给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两段论:第一阶段“兴其趣,壮其志,静其心,奠其基”,重点培养基本素养和治学方法,夯实基础;第二阶段“练其能,定其位,开其悟,鼓其势”,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独当一面的科研能力。
    
    杨树锋:创新教育,自主学习
    
    浙大新科院士杨树锋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创新”二字展开。他指出,研究生阶段与基础教育、本科教育不同,重点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在这一阶段“导师和学生共同地创造知识。他以电报、电传、传真、电邮的发展为例向在座导师阐述了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谈到研究生的学风,杨院士给出了他对浙大“求是创新”校训的理解,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每人都能够做到,且应该努力做到的最简单的道理。他还对在场导师仔细阐述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在论文撰写当中应当注意的细节。最后,杨院士以南宋叶绍翁的诗作《游园不值》为例,指出为学应该存有一颗宽容心,希望各位导师能将中国传统的宽容之德传递给学生,共同营造更和谐的科研生态。
    
    浙江大学求是导师学校成立于2007年,至今已举办八届。先后已有1600余位校内导师以及十余所省内高校的240余位导师参加了学习。人员构成不仅有新增导师,还包括院士、长江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优博论文指导教师等。
    
    (文 夏平/摄影 周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