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综合  院系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省科技奖

发布时间:2016-03-25来源:医学院作者:14186


    
    近日,201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揭晓,附属二院王建安教授获重大贡献奖,附属邵院傅国胜教授主持的“优化内皮祖细胞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医药学部副主任陈忠教授主持的“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物治疗新靶点及意义”、遗传所管敏鑫教授主持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母系遗传性高血压和聋病中的致病作用机制研究”分获一等奖。
    
    
王建安教授30余年来致力于心血管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在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236篇,其中SCI论文84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全国八年制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等荣誉称号。
    
    
为解决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内皮祖细胞(EPC)移植治疗所存在的移植细胞数量少、功能及活性低下等难题,傅国胜教授主持的“优化内皮祖细胞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项目经过8年潜心研究,率先创立了体外EPC分离、鉴定培养体系,以及数量与功能优化方案,建立经导管微创法移植EPC的方法与流程,制定了移植EPC细胞质控标准操作程序,创建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移植治疗方案。该项目解决了EPC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医疗费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陈忠教授主持的“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物治疗新靶点及意义”项目,针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早期药物治疗新靶点和新策略展开系列的研究。最终发现组胺及其相关药物的多靶点、多环节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发现组胺H3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新模式,并发现3个新型H3受体拮抗剂候选药物。研究发现以炎症为靶点的早期治疗慢性缺血性脑损伤的新途径,发现并寻找到多个有效抑制其合成的caspase1抑制剂,及以自噬为靶点的缺血性脑损伤治疗新途径。研究还发现预处理和后处理的缺血性脑损伤治疗新策略,其中二氧化碳吸入进行酸后处理具有安全便捷、可操作性强、治疗时间窗广等优势,为脑缺血的早期治疗提供了新的有直接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策略。
    
    
管敏鑫教授主持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母系遗传性高血压和聋病中的致病作用机制研究”项目自2002年起对母系遗传性高血压和聋病的分子致病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原发性高血压的母系遗传特征,揭示了线粒体tRNA基因突变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诠释了母系遗传原发性高血压分子致病机制。研究揭示了线粒体tRNA基因突变是母系遗传聋病的重要遗传基础,阐明了母系遗传性聋病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还首次揭示了遗传修饰因子对线粒体基因致病突变临床表型的影响,发现了影响母系遗传性聋病发生的2个核修饰基因即MTO1和GTPBP3。项目组还自主研发了用于检测高血压和聋病相关线粒体基因突变的试剂盒。项目为其他线粒体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干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