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头条

一门新开的通识课:神奇的菌菇世界

发布时间:2016-04-20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朱原之9224




(林文飞老师菌菇手绘)

【“课堂”第2期】
    

    这是一门面向非生物类专业的生物实践类通识课——种菇,吃菇,喝虫草茶,课程结束后写感想、提意见也可以当作业交,自己种的蘑菇自己采、带上自己做的灵芝盆景回家。这门“年轻”的课程有一位带着菌种来到浙大的老师林文飞。林老师不年青了,这几十年来他从全国各地采集到各种各样的菌菇标本,他带着这个巨大的菌菇标本库来到浙大。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标本库,他和生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李卫旗老师合作开设了这门实践通识课。
    
    
大型真菌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菌类,包括我们平时食用的所有菌菇类都属于大型真菌的范畴。真菌在大自然中也发挥着平衡地球的神奇作用.
    
    
这门通识课以实验为主,课程内容设计了包括菌种分离、试管菌棒的制作、栽培、虫草接种、制作孢子印等。所有学生来自各个专业,林老师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带来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些思考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所以去年首开这门课的收获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去年有一个大一的学生因为没有选上课来做了“旁听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专业的时候,专门联系林老师咨询,林老师的答案是:首先一定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
    
    
春、夏季是菌菇大量“盛开”的季节,林老师说,紫金港校园里就有一百多个品种的菌菇,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这个学期,开课时间在五、六月份,林老师就准备带大家去认识校园的生态环境、认识校园里的菌菇。因为开了课,上过这门课的同学到了野外就特别注意菌菇,碰到不认识的品种就会微信他,林老师,这是什么菇?有没有毒?林老师很开心,因为课程结束的时候,他看到了这样的留言:“如果说自己所学的专业是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一只眼睛,那跨学科学习就提供了我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
    
    
当机械工程遇到菌菇世界——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 王钒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总是在强调,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要学会联系其他学科。第一次作业,老师就让我们联系自己的专业写一下对斜面转接和制作培养基的感受。刚开始的时候,我很是手足无措,并不知道这样的纯生物实验与我的专业有什么联系。我思来想去都找不到突破口,最后只能生硬地写一些自动控制、机械化生产线之类的公式化的东西。在第二次的课程中,老师在给我们讲解菌菇的产业化生产时,举了很多其他学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例子。他的话点醒了我,让我开始从器材、工作流程等多个方面观察机械对实验或生产的影响,并从一名机械学生的角度对我所看到的东西进行改进。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反射,我可以在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发现一个试管架设计的不合理,一个实验器材外形设计的不便利之处,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对其进行修补。所以,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抛开自己的专业只从生物的角度思考问题,还能时时带入自己的专业,这门课的学习加强了我的专业意识,让我更能从一名机械工程师的角度看待问题,在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也使我感受到了机械的魅力,增加了我对一系列以前认为比较枯燥的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选这门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菌菇世界带你回归大自然——求是学院社会科学试验班余克容
    
    上完了菌菇世界,仔细回味,发现它真的是一门“神奇”的课程。它的神奇之处主要有两个:一是生命的神奇。亲手制作培养基,移植菌丝,装袋料,品尝蘑菇,采集孢子,以及那种期盼菌菇长出来的心情……在这堂课上接触到的东西全部都是有生命的,这是一种在其他课堂里没有的独特的体验,进入的仿佛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菌菇课是在周六,所以经常会有其他的事情,但是不管有多大的事情,我都不愿意错过每周难得的菌菇课程,那几乎是我认为的学习中最大的乐趣了。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仿佛我自己的生活也变得美好起来。二是大自然的神奇。上菌菇世界的时候,时常看到有同学在微信群里分享自己拍到的菌菇的照片,还有老师出去考察时拍的照片,我才猛然发现,我已经有很久很久没有接触过大自然了。作为一个山里出来的孩子,大自然给我的感觉总是亲切与慈祥。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为了学业,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我离开了家乡,开始到小县城,现在到大城市,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感觉自己离大自然却越来越远了。森林、花草、潺潺的溪流、潮湿的土壤、腐烂的落叶、满地的苔藓,还有偶尔蹦出的小小蚂蚱,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纯粹的,沉静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像个机器一样忙碌,每天游走于各种学生组织与社团,上着艰涩难懂的课程,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完成任务中;我也需要反思,偶尔需要放松整个身心,去体会自己真正的快乐在什么地方。上了菌菇课以后,仿佛又激起了我对大自然的想念,渴望亲近它,渴望闻闻泥土的芳香,感受生命的呼吸声,给自己忙碌的身心进行一次沐浴,让自己在大自然的抚摸下理清头绪,坚定目标,再背上行囊继续人生的旅程。感谢菌菇世界,带我重新亲近大自然,亲近自我。
    
    
主讲教师李卫旗:关于通识课的思考
    
    这门课以实验为主,但不局限于做实验,每一个实验环节、每一个细节里都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理念,比如冬虫夏草需要在虫子体内打入菌种,很多同学下不了手。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很多争议,有争议就会有思考,我们不给答案,我们自己也没有答案。
    
    
再比如看细胞的微观结构,每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最好的镜头用手机拍下来,交上来作为作业。虽然有难度,但是学生很有兴趣,这样的作业是不可复制的。还有一个从天然产物里提取有效成分的环节,就是采用屠呦呦的提取青蒿素的工艺,让学生体验一下屠呦呦是怎样操作这个过程的,她是怎么发现这个东西的。每一次实验都放入一些其实是和这门课本身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又可以联想到的内容,每次都产生不同的体验。
    
    
我个人认为,通识类课程的教学必须要做一些这样的探索。我记得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学过一门只有0.5个学分的音乐概论,但直到现在我对国内外的古典音乐一直保持很强的兴趣,让我受益终身。对学生有所启发的课程,可能会在某一个节点上改变他的命运,他在选择学科或者研究方向的时候也会受到启发。浙大的学生素质都很高,都是很有灵气的学生,稍微一点化,他们的很多思路就打开了。这样的教学形式,浙大很早就开始了,比如生命科学学科中的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也是面向非生物学专业,已经开了十几年,大家对生命科学本来就有一种好奇心,我们这样的小课是对这门课的补充,形成整个生命科学通识课的系列课程,来体现一种杂合性的、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的理念,这是我自己的体会。
    
    
采访手记
    
    这是一门用心的课,虽然是“小课”。林老师的办公室里除了各种大型多孔菌(灵芝)和其他各类生长奇特又意外的菌菇标本外,让我感到惊奇的还有林老师桌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本子,里面画满了各种菌菇,黑白线条仔细地呈现了菌菇复杂的菌辙结构。只要是热爱,就会化作行为的表达;只有热爱,才会有如此的用心。
    
    (朱原之)